衍生品市场:政府监管与企业内控“难题”
    2008-12-03    本报记者:张汉青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期中信泰富、深南电和中国国航等相继在衍生品交易上暴露风险后,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目前很多上市公司也在对可能发生的衍生工具交易风险进行自查与自救。

“多头管理”需要理顺

  目前我国央企在境外有数百家,其中仅有31家国有企业获得境外套期保值资格,其他的国企和其他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则没有拥有此授权。“国航、东航并不在这31家被许可的国企之列,还有一些能源电力公司等企业到境外从事套保甚至投机行为,这本身就是违规的。”常清向记者解释说。
  中资企业特别是国企到海外衍生品市场做套保或者投机,一个不可回避的情况,就是会涉及到大量的资金调度。这类问题到底由谁来监管,证监会还是国资委?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蒋先玲给出的答案是,这实际上是管理层多头管理的问题,国资委和证监会需要密切合作并进行科学分工,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能互相“踢皮球”。常清认为,证监会对场外交易进行监管的难度很大,特别是公司之间按照《合同法》进行现货交易的时候,证监会便没有理由插手,但国资委作为国企的老板,应当拥有相应的监督办法。  
  目前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并未明确规定,上市公司投资的衍生品必须披露,这一领域的信息披露几乎是空白点,或者说上市公司有空可钻。所幸这个问题已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证监会人士日前表示,正在关注了解上市公司衍生品投资,不排除要求上市公司对衍生品投资进行特别信息披露的可能性。面对全线下跌的期货市场,证监会早在今年10月份就明令要求国有企业不得从事期货投机交易。目前,国资委也正在研究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评价标准、范围和方法,要把对企业风险管理的评价与企业领导人员的绩效考核切实结合起来,真正使风险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高筑公司内控“防火墙”

  黄明建议,“对于中资企业而言,一方面需要用衍生产品套期保值规避风险,但另一方面,又需要防范交易员投机或被诱惑进入复杂衍生产品。”他一直主张国内企业在操作经验等各方面条件不充分时参与境外套保,应只玩简单的基础性衍生产品,如场内交易的期货、期权等等,而不要去玩内嵌“结构性期权”的复杂性衍生产品。
  “公司内部风险控制很重要。即使是做套期保值,也可能因为交易员的个人原因,投机失控导致巨大风险。”黄明说。他建议,风险控制除了规章制度建设,还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不懂的坚决不做。如果做,一定要有人才、有软件体系支持,有风险控制和定价估值体系。同时,每个重要的交易员身边一定要有实时实地的监控。从巴林银行倒闭和中航油(新加坡)等事件来看,交易员在遭受亏损后往往继续赌,希望扳平,从而失控欲罢不能,因此需要实时实地监控。一旦发现亏损,企业应该认真考虑平仓,否则会承担更大的市场风险。

不可“因噎废食”

  据了解,美国、日本、德国等成熟市场的上市公司,尤其是其中的世界五百强企业都是要做套期保值业务的,国内上市公司中不少也在真正进行套期保值业务,如中粮集团、五矿发展等,他们的业绩一般优于同行业的其他公司。
  常清坦言,“适当投机不是绝对不能做,但投机有投机的路数。譬如世界上很多成熟公司也在做‘卖出现货选择权’,但他们同时会在期货市场上通过反向操作,将可能的风险对冲掉或者转嫁出去。”
  蒋先玲则表示,“由于衍生品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避险工具,抛开投机的因素之外,单就套期保值而言,很多人往往简单地以盈亏作为衡量套期保值成败的标准,因此很容易进入误区。”
  她说,做任何事情都会产生风险,套期保值也不能做到十全十美。在套期保值实施过程中,由于各个技术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如判断错误、操作失误、监管不力、信息不对称以及道德风险、市场风险等等,套期保值也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套期保值本身的错误。“因噎废食是无济于事的,积极的做法是中国企业要抓紧补习国际金融市场和金融衍生品相关知识。”
  蒋先玲说,很多中资公司包括红筹公司在去年牛市中通过IPO或者增发等手段,手头上的资金非常宽裕,但有些公司“轻实业,重投资”的做法不可理喻。衍生品的合约头寸应与实际的业务头寸相接近,这样才不至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相关稿件
· 民政部:首次设立彩票管理处专职监管彩票 2008-12-03
· 大卫•怀斯:各国亟需加强金融监管一致性 2008-11-24
· 投资者保护的证券监管定位 2008-11-24
· 监管百度应思《反垄断法》 2008-11-20
· 从美国同行那里寻找食品监管差距 2008-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