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人民银行通过5月中下旬在全国49个大、中、小城市进行的调查,发布了《2008年第2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综述》。《综述》显示:一方面,居民的投资心态趋于谨慎,投资股票或基金的意愿连续三个季度下跌,而另一方面,居民的储蓄存款意愿不断增强。
居民愿意选择“更多储蓄”
本季调查显示,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投资股票或基金最合算的居民占比,在上季度大幅下跌?8.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本季再跌10.8个百分点,降至16.8%,基本恢复到2006年年中水平。居民家庭拥有最主要金融资产为股票和基金的占比,也分别比上季度和去年同期下降6.4和9.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居民的储蓄存款意愿不断增强。调查显示,在当前的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居民占比连升3个季度,从2007年3季度的25.4%升至本季度的38.1%,累计上升12.7个百分点。居民家庭拥有最主要金融资产也不断向储蓄存款倾斜,本季调查,居民家庭最主要金融资产为储蓄存款的比例达59.8%,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提高2.8和7.5个百分点。 在当前国内资本市场调整的情况下,投资者购买股票和基金的热情大不如前,基金理财和券商集合理财的吸引力也在下降。而相比之下,银行业理财产品的优势却在逐步显现。其绝大部分的整体收益能力仍然超越了同期币种的存款利率水平,而且整体风险水平较低,这在当前动荡金融市场环境下显得弥足珍贵。
谨慎理财成为大趋势
近期银行理财市场稳健、保守的特征比较突出,各大银行新推出的理财产品都纷纷挂上了“保本”的招牌。从5月市场的公开数据来看,稳健型理财产品市场占比超过80%。在经历了“零收益”风波后,投资者的投资风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谨慎理财已经成为大趋势。 据统计,5月发行的理财产品中,数量最多的是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占比达63.4%。6月份至今,这类产品仍占相当大的比例。 当前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投资大都集中于债券、货币市场或集合资金信托贷款计划等领域,产品收益虽然不高,但一般都能保障。但由于各类产品的收益率还存在差别,因此专家提醒投资者在投资前最好“货比三家”。 外币产品数量虽不及人民币产品,但其投资价值也不容忽视。外币和本币产品的投资领域类似,但其收益率却普遍较人民币产品更高。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带来的是美元理财产品投资价值的大幅缩水,投资者应该谨慎选择美元类产品。投资者短期不妨考虑一些相对强势的欧元、澳元类和港币类产品,既有收益保证,也可通过汇率波动获利。
“日”化理财成新气象
由于通胀导致的加息预期以及为了迎合投资者的当前投资心理,各家银行频频推出短期理财产品,“日”化理财成为新气象。 据统计,一年期以下的理财产品占了近90%的市场份额,其中6个月至1年期限的理财产品的市场占比也上升明显。这些产品不仅预期年化收益率一般要高于当年的定期存款利息,而且有利于投资者更加灵活的使用资金。比如北京银行近期推出的“本无忧”系列7天和3个月的短期理财产品,据了解,其产品包括A系列(保本保息型)、B系列(保本浮动收益型)、C系列(保底收益嵌浮动收益型),不仅满足了客户在保本基础上对不同风险偏好的需求,而且收益率较同期限存款有明显优势。 当前固定收益产品销售也比较火暴。据了解,招商银行推出的两只“招银进宝信贷资产理财计划”均在半个小时内一售而空;中信银行推出的资产快车固定收益产品,仅在杭州分行一天就销售了3亿元;浦发银行发行的“票据赢”固定收益产品在五分钟内就完成了1.2亿元销售限额。 对于多数相对“保守”的投资者来说,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应选择适当的期限和投资领域相对合适的理财产品,并依据自身的财力同时配置多类型产品,理财产品也最好是“一篮子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