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基金分析师指出,牛市买老基金,调整期买新基金,这是业界普遍认同的操作手段。
最近,国内市场新基金发行的节奏越来越快,伴随着投资者对基金业绩的良好预期,新基金发行的规模也水涨船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新发的29只基金,首发总规模达到2164.78亿份,远超去年同期的2022.28亿份。 新基金的发行为股市提供了丰沛资金,以金融、保险业等为主的蓝筹股成为新基金建仓的最爱。面对市场对新基金的“热捧”,专家建议投资者,应当认真区分新基金与老基金之间的优劣,根据自己的收益预期和风险偏好等进行谨慎选择。
新基金火热销售
据了解,今年以来获批的新基金数量较去年有所下降,不过,由于新基金发行持续火暴,总体上看基金首募规模仍然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今年以来获批发行的新基金为29只,较2006年同期的50只新基金减少了21只,缩减了四成多。虽然新基金只数少于去年同期,不过发行总规模却远超去年。数据统计显示,29只基金首募总规模达到2164.78亿份,高于去年同期50只基金2022.28亿份的总规模。 新基金巨型化已经成为基金发行一大特征。今年以来单只新基金的平均首募规模达到83.26亿份,这一数字是去年同期水平的两倍。在今年新发基金普遍采取了限量配售的情况下,超过90亿份的巨型基金还是有11只,其中广发大盘成长、景顺长城精选蓝筹的规模都接近150亿元。 随着股市逐渐走出“5·30”大跌的阴影,基金发行再次呈现火暴景象,此后共有12只新基金获批发行。已经公告成立的10只基金,合计给市场带来约950亿元的增量资金。近期发行的长城优选、泰达荷银市值都获得了超额认购,交银蓝筹基金更是在发行首日就获得超过350亿元的认购,远远超过该基金120亿元的基金限额。发行的火暴大大缩短了基金发行的时间,新批基金大多闪电式发行完毕。而最近获批正在发行和即将发行的新基金还有:金元比联宝石动力保本、中邮核心成长、华安策略优选以及光大保德信优势配置基金,等等。
新基金偏爱蓝筹股
七月份以来发行的几只新基金,在投资风格方面主要以稳健为主,投资对象更多偏向大盘蓝筹股。 譬如,泰达荷银市值优选股票型基金强调市值轮动的概念,以资产混合策略建立动态资产组合;而交银施罗德新基金是一只以大蓝筹股票为投资目标的股票型基金。总的来看,新基金的投资偏好以大蓝筹为主,以成长股为辅。 从二季报组合看,新发基金在资产配置上偏向蓝筹股以及金融地产股等主要行情热点。在上投动力、添富焦点、中海能源、信达澳银等今年上半年新发基金的十大重仓股中,都把招商银行、万科A、民生银行、中国平安等对股指影响相当大的权重股作为资产配置的主要方向。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刚刚发行完A股后上市的大盘蓝筹股尤其成为各大新发基金的关注重点。比如,有一批新发基金把中国平安作为十大重仓股之首,如汇丰晋信策略基金、诺德价值基金等。 在市场对于下半年发行大盘蓝筹股预期很高的背景下,新发基金往往把类似中国平安、中国远洋等新发个股作为集中持有对象,这表明了这批市场新主力对于后市热点运行方向的判断。而上半年发行的大盘蓝筹股中,不少是以高市盈率发行的个股。从这些大盘新股上市后的表现看,多有不错表现,这也显示出目前市场新增资金对此类个股的偏好。 而交银蓝筹基金设计的特点,即用股票组合中超过80%以上的部分投资于分红稳定的蓝筹股。交银蓝筹基金经理李旭利谈及未来的建仓时表示,大批蓝筹股的回归对交银蓝筹基金来说是较好的建仓时机。交银蓝筹将严谨、规范化的选股方法与积极主动的投资风格相结合,重点投资业绩优良、发展稳定、在行业内占有支配性地位、分红稳定的蓝筹上市公司股票。 工银瑞信红利基金的基金经理杨建勋则表示,关注产业链两端的行业,比如说银行、钢铁、地产和上游能源类股票,等等。
看清新老基金的优劣
新基金、尤其是知名公司推出的新基金被抢购,一方面是由于公司的背景、以往的业绩是其未来收益的保证,加上近两年来基金的高收益带动了渠道销售人员及人际传播的力度增大;另一方面,从新基金本身来说,低净值是其最大的吸引力,这一点尤其对新基民有极大的诱惑。 新基民大多由于成熟度低,在基金投资上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投资观念,更愿意买“便宜货”。对于销售渠道的人员来说,对新基金的推广力度往往大于老基金,新基金的“便宜”成为主要的卖点。 银河证券研究中心基金研究员马永谙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固然有对基金管理公司或基金经理过去业绩肯定的成分在内,但更多的是由于对基金净值与风险的误解而导致“追低”心态作祟。事实上,新基金无论从收益角度还是风险角度与老基金相比都不占太多优势。 新基金由于有一个或长或短的建仓期(一般在2至6个月左右),就算以后业绩不错,但其成立初期资金的利用率并不高,如果市场在调整之中或许这种影响还不明显,但如果市场正好在牛市,那资金利用不完全很可能就会影响到投资者的收益。 多位基金分析师指出,牛市买老基金,调整期买新基金,这是业界普遍认同的操作手段。在大盘重夺高位后,未来调整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正是购买新基金的好时机;但如果市场持续上涨,没有底仓的新基金则会错失机会。 因此,近期操作原则应把握:风险承受能力强,且对市场未来看好,持有老基金收益大于新基金;风险承受能力较弱,认为近期有可能再次调整,则重点关注新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