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市行情的主导下,国内基金业加速了洗牌的进程,不同基金公司管理的基金份额和基金资产净值规模分化的趋势不断拉大。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6月末,有五家基金公司管理规模都超过千亿元资产,而排在最后面的公司管理的资产仅有1.26亿元,两极差距超过1000倍。 面对基金业发展变革,业内人士指出,国内基金业在历经了此前的行业上市阶段、逐步扩张阶段的发展之后,目前已经迈入了品牌时代。
基金公司两极分化加剧
据Wind资讯最新统计数据,截至6月30日,国内基金管理公司的平均资产管理规模达到320亿元,其中有5家基金管理公司的公募基金资产规模超过了1000亿元,分别是:华夏基金管理公司:1302亿元;南方基金管理公司:1277亿元;嘉实基金管理公司:1118亿元;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1104亿元;博时基金管理公司:1005亿元。 同时,这5家最大的基金公司市场份额超过了30%,资产管理规模两极差距从2006年的470倍扩大到了今年年中的1000倍。而单只基金规模最大的资产达到340亿元,最小的基金资产只有0.72亿元,相差500倍。由此可见,规模分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两头差距逐级拉开。 天相投资顾问公司基金销售中心经理陈少震认为,优秀的基金公司往往会更加关注对投资者的教育,加上有优良的历史业绩作保证,会得到投资者的普遍认可。基金发售市场的巨大反差,充分说明基金品牌效应开始显现。
品牌博弈取缔同质竞争
中国社会研究所调查发现,在选购基金产品时,68.7%的个人投资者会考虑发行机构的知名度,64.1%的人会考虑基金产品以往的业绩。前者是品牌的知名度,后者则是品牌的美誉度,由此可见,投资者对基金的品牌非常重视。 个人投资者对知名基金公司的追捧表明,有品牌影响力的基金公司将越来越强,而缺乏品牌竞争力的公司生存空间受到威胁。 业内人士指出,基金产品创新空间不大、投资渠道和销售渠道类似,不同基金公司的基金产品同质化程度很高。而从投资者角度看,投资者最关注的是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前提下获得最大收益,在这种收益性具有很大程度的不可预期性的情况下,不少投资者自然会把注意力从收益预期转移到对公司品牌的认识之上。 明星基金经理的塑造是基金公司品牌建设的一大重点。不少投资者都是看准基金经理的“明星效应”购买基金的。华夏大盘精选是上半年收益最高的偏股型基金,今年以来总回报率为109.55%,在股票型基金中排名第一,其基金经理王亚伟也成为备受瞩目的投资明星。明星基金经理的招牌,成为基金公司有效的营销武器。在今年新成立的基金中,明星基金经理担纲的基金显然更为热销。 业内人士表示,这是投资者不断成熟的表现,国外投资者选择基金时也非常重视基金经理人的素质和稳定性,不过也提醒投资者,要在较长的一个阶段考察基金绩效,可以相信但不要“迷信”明星经理。
基金业面临加速洗牌
在基金公司迈入品牌博弈时代之后,行业也面临着加速洗牌和优胜劣汰的局面。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基金公司业绩逐步显现出“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分化趋势。今年上半年,在偏股型基金中,华夏大盘精选收益最高,为109.55%,而成绩最差的基金收益仅为25.99%。 在基金的发行上,易方达价值成长基金在3月28日首日的认购金额就已超过180亿元,超出了拟定的110亿元规模上限提前结束发售,成为实施比例配售发售新基金政策以来,真正需要按比例分配的第一只基金。此外,上投摩根内需动力基金、工银瑞信创新基金等也受到足够的市场关注和低的配售比例,表明投资者火热的认购热情涌向综合实力强的品牌基金公司。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新基金发行多日,都还未达到募集规模上限。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基金业总规模的不断膨胀,基金数量的不断增加,国内基金业正呈现“马太效应”,即显现出强者恒强、优胜劣汰的发展格局。而在国外成熟市场上,基金行业也存在着这种效应,英国基金管理行业每年新增的资金大多流向行业龙头。随着价值投资理念逐步深入,业绩好坏日益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部分运作规范、业绩稳定的基金公司会得到机构及个人投资者更多的认可,一些竞争力欠佳的基金公司则面临被淘汰的生存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