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的存款大搬家,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市场流动性的日渐膨胀。近期以来,面对股市资金推动型行情上涨“过快”、股指疯涨的局面,管理层加快了通过扩容等市场化手段来平抑市场泡沫的步伐,证券市场监管调控手段正日益向多元化、市场化方向转变。 与此同时,央行、银监会和财政部等政府部门也予以巧妙的协作和,通过组合调控的方式,对过热的市场进行适度的降温。
|
本报资料照片 | 证券监管:从政策市走向市场化调控
目前,资本市场在成为吸引流动性过剩重要场所的同时,也面临着因流动性过剩所导致的资产价格泡沫及可能带来的市场风险。对此,管理层是采取过去行政干预的手段,强行戳破“泡沫”,令股指以暴跌的方式“硬着陆”,还是坚守多元化的市场调控方式,在令过去的“政策市”渐渐淡出的同时,让资产价格泡沫最终以自我消化的方式达到“软着陆”,并走上“慢牛”发展格局?显然,后一种调控方式更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也最为市场所接受和看好。 专家指出,在加强监管成为管理层维护市场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常规化手段后,政府要做的应是谋求供需总量的平衡与市场机制的公平与高效。而就目前来看,政府所能够利用的市场化手段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针对资金过剩的现状,加大资产供给;二是改变市场交易机制与创新金融产品,令股市的估价机制真正发挥作用;第三则是征收资本利得税。 观察人士指出,目前A股市场上涨过快的症结在于优质股票的稀缺性,而加快股市扩容速度、加快上市审批速度,通过增加股票供给的方式来消化过剩的流动性,既是目前监管部门可选择的最好方式和方法,也是短期平抑股市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更有利于做大做强资本市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从近期出台或正在酝酿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政策来看,管理层正在开始运用这一手段,有关红筹股回归、推出创业板、发展公司债市场及QDII制度等的政策正在进行之中,股指期货的推进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往前推进。种种迹象表明,多元化、市场化的调控手段已成为管理层应对流动性过剩、消除股市泡沫的首选方式,并有可能成为常规调控方式。
银行监管:组合性手段频频出手
今年5月份央行果断出手,“三箭”齐发:同时采取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扩大汇率波动幅度等三种调控手段,来抑制市场资金过剩、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并为有可能过热的经济予以适度降温。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景学成认为,这次宏观调控是2003年我国实施第二次宏观调控以来一次全方位的金融调整措施。从国内股市看,政策出台之后市场对此的反应并不强烈。事实上,在近一年来,央行已7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4次加息,但也未能使贷款增长和通胀明显放缓。 此次央行利率调整措施给出信号表明,调控不是重在规模,而是注结构性调整,央行试图降低贷款增长、增加存款规模,同时也更注重拉动长期存款的比重,从而影响商业银行贷款与存款结构,影响商业银行的净利差收窄。 进入7月份,央行向部分商业银行发行1010亿元3年期惩罚性票据。这次定向央票共向约20家商业银行发行,是今年以来央行第3次发行定向央票进行调控。专家认为,这仅是央行组合性调控政策的开始,加息已经渐行渐近。
财政调节:上调印花税收缩资金
5月29日深夜,财政部发布对证券投资印花税税率从千分之一提高到千分之三。次日,沪深股市开始这一轮较长时间的调整。上投摩根对此指出,据初步测算,本次提高印花税,将造成股票市场全年数千亿的资金净流出,这将部分抵消股票市场大量资金的流入。此项政策是属于一步到位的政策,短期内印花税调整的可能性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