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国际私募股权基金纷纷进入中国,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业内公认、也是令人尴尬的一个数字是,国内95%以上的私募股权基金是外资背景,真正本土的私募股权基金少之又少。
本土私募基金处于弱势
从2004年6月美国新桥资本收购深圳发展银行控股权开始,外资私募股权基金不断横扫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凯雷收购徐工、高盛收购双汇、华平控股哈药、红杉带领如家登陆纳斯达克……外资PE通过私募股权投资获得超额利润。私募股权投资的赚钱效应撬动了国内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中国本土私募股权基金开始活跃。 据介绍,目前在中国经济区域内活动的各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基本可以分为四类,即外资背景型、政府主导型、券商背景型和民营型。国内知名、有内资资背景的私募股权基金主要有亚商资本、鼎辉国际、弘毅投资、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少数基金等。 成立于2001年的亚商资本,是以上海为中心的本土创投企业,以咨询业起家,逐步过渡到以私募股权投资为主业。据介绍,从2002年到2004年间,亚商已累计投资15个项目,包括森达木业、深圳三星以及做抗生素类的企业杭州艾达药业。 与亚商以民营股权投资为主不同,联想设立的弘毅投资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要投资目标。弘毅投资的资金除了一部分来自联想之外,其余均来自海外,已经发售了三期基金。众多的国际金融巨子成为弘毅三期基金(募集5.8亿美元)的出资人。 2006年12月30日,经过一年的筹备期,中国首只在境内注册以人民币募集资金的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正式在天津挂牌成立。基金以契约型形式设立,采用私募发行方式,该基金总规模为200亿元,存续期15年。 而在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成立之前,中国共有两只中外合资的外币产业基金,分别是中瑞合作基金和中国-比利时直接股权投资基金。作为中国第一只由国内投资者持股的大型私募基金,渤海基金被寄予厚望,打破由高盛集团和凯雷投资集团这些重量级外资机构在该领域的垄断局面。
萌芽中的本土私募股权基金
据清科集团统计,2007年第一季度,共有17只可投资于中国内地的亚洲私募股权基金完成募集,资金额达到75.94亿美元,同比增长329.5%;中国内地共有38家企业得到私募股权投资,参与投资的私募股权机构数量达到43家,投资额24.94亿美元。 但是,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因规模偏小在其中的参与度并不大。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06年外资机构在中国市场上投放的创业投资金额占市场总额的73.3%,本土机构在中国市场上投放的金额为18.4%,中外联合机构占8.3%。 据悉,2006年有6只由中国本土机构发起设立的私募股权基金成功募集,募集金额达到15.17亿美元,占整体募资金额的10.7%,平均每只本土基金的募资额达到2.53亿美元。
这组数据充分表明,中国私募股权投资领域属于新兴市场,外资一直在这一产业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本土私募股权基金势力弱小,民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尚处在萌芽状态。 中国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外资相比,活跃程度要差得多。虽然在资金方面,目前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本土基金的差别已经在缩小,但由于外资股权私募基金在除资金以外其他服务上的明显优势,如优秀公司治理结构、先进管理经验、国际知名度的带来与否等,本土基金还无法与资历经验雄厚的外资基金直接抗衡。
制约发展的法律等障碍一步步消除
业内人士介绍,相比于闯入人们视线的那些私募股权基金,目前大量的私募股权基金还处在地下,既缺乏法律监管,也缺乏法律保障。但这种状况正在逐渐改善。《公司法》取消了公司对外投资额度限制、6月1日实施的《合伙企业法》确立了有限合伙的企业形式,这些预示了在我国可以设立有限合伙型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由此看来,制约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的法律障碍已经一步步消除。 但相比于国际成熟私募股权基金,本土私募股权基金还存在诸多发展障碍。振华投资的王军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注册资本金门槛偏高、国家部门审批严格、合法融资(配资)受限等都制约着民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诞生和成长。相对而言,过去制约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双重税收、资金来源等都已不是大问题。 此外,专家指出,资金实力不够雄厚,投资经验不够丰富,缺乏便捷的退出通道等还对本土私募股权基金存在着一定的制约。融资、遴选项目和退出是私募基金投资者操作项目时的三大步骤,三者环环相扣,任一环节的堵塞都会影响整个项目运作。然而,本土私募股权基金却一直处于“两头在外”的尴尬境地。融资渠道的单一和股市创业板的缺失,往往使其融资和上市退出不得不绕道境外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