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农民因无担保抵押导致贷款难的问题,2003年,河北省南和县、赞皇县两地农信社会同当地政府,相继推出一项名为“薪农贷”的新型贷款担保机制:发动财政供养公职人员用工资卡为农民提供担保抵押。然而,记者近日从两地农信社获悉,由于巨额贷款回收难,“薪农贷”已相继“流产”。专家分析认为,身为公职人员的“薪农贷”担保人,缺乏专业的金融管理能力,其担保职能容易受行政干预,因而存在较大风险,完善农业担保贷款应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来进行。
公职人员工资担保抵押物
记者曾于2004年对河北省这两地“薪农贷”做过调查。据南和县农信社原主任陈树亭介绍,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存在“信用社放贷难和农民贷款难并存”矛盾。他们调查发现,南和县有5800名财政供养人员,平均人年工资收入9000元,其“贷款信用度”远远高于一般农民。如果让这些干部充当农民贷款抵押人,既可以解决小额信贷风险大、数额小问题,也为干部找到一条服务农民的新路。2003年,南和县农信社和县政府一拍即合,联合出台《诚信贷款管理办法》规定,财政供养人员先根据一定条件领取《诚信证书》,标准是:有固定合法的经济收入、无前欠贷款和其他外欠款、具备担保人应有能力、有相当固定资产等。与公职人员“结对子”的农民凭抵押《诚信证书》可申请不超过五万元的贷款。
据统计,仅两年时间,南和县农信社共发放2600万元“薪农贷”,使400多户农民搞起了奶牛养殖、大棚蔬菜、苗木等致富项目。与南和县采取同样的办法,赞皇县农信社两年时间发放1000多万元“薪农贷”。
“薪农贷”为何相继“流产”
记者近日对“薪农贷”机制进行回访时,南和县农信社现任一位姓张的主任说,这个办法现在不好说了,早就不搞了。当记者问及原因,他只是说“反正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然后就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赞皇县农信社一位负责人说,“薪农贷”并不像当初设想的那样好,大量贷款放出去,回不来,只好停止运行。
贷款为何按期收不回来?南和县农信社、赞皇县农信社两个内部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当初对很多农民的农业贷款项目考察不仔细,钱投进去了,却没有收益。本想扣公职人员工资用于偿还贷款,又担心引起社会不稳定。南和县郝桥镇一位姓裴的中学老师说,他为一个农民亲戚担保贷款五万元,可是亲戚的大棚菜因管理不善亏本了。农信社经常催自己还贷款,他只好又催亲戚,但没办法。
南和县委一位干部说,“薪农贷”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县政府当年将干部参与这项工作的情况列入年终考核。但是,很多公职人员缺乏专业的金融管理能力,当担保人只是“做样子”,存在很大风险。
还是要靠市场化运行机制
河北省银监局一位专家说,农业是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等诸多因素影响的弱势产业,加之借款主体大多属于经济弱势群体,农户自身防自然灾害能力和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收益很难得到保障;另一方面,贷款担保人由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干部组成,缺乏担保经验,其担保业务容易受行政干预,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他建议,应完善农业担保贷款的市场化运行机制,采取“政府牵头,企业参股,银行托管,市场运作”的办法,组建股份制担保公司,筹集担保资金,扩大担保规模,拓展担保范围及对象。同时,有必要聘请经济工作领域有关专家学者,建立健全小额担保贷款评估监督机制,从根本上避免农业担保贷款的随意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