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小马拉不动大车” 需制度扶持
    2007-03-26    本报记者:文贻炜 罗博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日前在青海农牧区调研发现,随着国家对农村实行一系列政策扶持,群众盼望得到金融支持的呼声迫切,但是作为金融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难题不少,在制订贷款利率时往往“一浮到顶”,这不但不能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反而加重农民负担。专家认为应加强贫困地区农村信贷工作的科学指导,强化制度性扶持。

维系生存农信社无奈提高利率

  记者在青海调研发现,由于农信社的利率定价权在各县联社手中,所以全省利率水平参差不齐,但基本上都是上浮1.6倍至2倍之间。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地区,利率相对较低,而在一些贫困县,信用社为了防范风险,信贷利率反而越高。
  青海省农村信用联社业务发展部副总经理韩正祥说,信用社的收益与客户承受能力的确很矛盾,由于青海地区农村信用社普遍历史包袱较重,支农成本大。若利率过低,容易导致信用社自身亏损,利率过高,又会导致农民承受不起,他们也为此非常苦恼,但为了信用社生存下去,提高利率实在是无奈之举。
  青海有15个国家级贫困县,10个省级贫困县,贫困人口多达140多万,占全省农牧民的40%以上。青海全省374家农村信用社机构的生存发展主要依靠农牧民的生产增收。
  由于农牧民创收艰难,青海大部分基层信用联社都是惨淡经营。在海北州海晏县农村信用联社,稽核科科长陈宝士告诉记者,他们社去年的贷款余额为4670万元,全年实现利润95万元,由于弥补以前的历史包袱加上计提坏账准备金,最后的纯利润只有三万元。他们也意识到贷款利率过高会让很多农牧民难以承受,所以准备把年利率下调2%,根据测算,这样一年就将少收入七、八十万,所以今年很可能亏损。

农信社“小马拉着大车跑”

  青海农牧区群众寻求脱贫致富,发展优势项目,对金融借贷有很高的期望,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条件有限,其作为金融支农主力军,目前只能“小马拉着大车跑”。
  青海海东地区乐都县是青海省蔬菜基地,蔬菜供应量占全省的30%。乐都县碾伯镇邓家庄村支书华文存说,蔬菜冷藏、蔬菜深加工是我们的优势项目,近几年由于国家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村民们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很高,尽管目前利率偏高,许多村民仍向信用社申请了贷款。目前困惑的是贷款额度一般只有几千元,这点资金难以收获模式效益。 
  乐都信用社主任许显毅说,乐都信用社是海东地区所有信用社中经营状况最好的,去年共发放支农贷款一亿元,今年预计将达到1.2亿元,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满足农民扩大再生产的需求。
  好项目就怕缺资金。在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马春生说,目前川口镇的韭黄种植项目比较好,主要是利用高原菜籽油渣进行育种繁殖,属于无公害绿色食品。目前韭黄一亩地的平均产量大概在6000斤左右,这样算下来,一亩地好的能挣一万元左右,最差也能挣5000元。目前群众的种植技术已经过关,品质也过硬,想规模化种植,惟一缺的就是资金。农村信用社贷款,一是利息太高,另一方面是贷款数额往往只有几千块钱。
  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联社办公室副主任汪寿荣说,虽然农信社支农资金逐年都在增加,但是这也只能满足农民的春耕生产需求,对于广大农户扩大生产的资金需求,还远远不够。
  汪寿荣说,青海绝大多数信用社资金都是来源于村民入股和村民的存款,去年全省农信社吸收的农村存款只占农村总存款的5.2%,青海农村信用社“小马拉大车”现象表现十分突出。

专家建议强化制度性扶持

  青海银监局专家认为,针对目前农信社利率制订混乱的状况,国家应对信贷利率进行科学指导,同时尽快完善各种配套政策,使其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匹配。专家建议:
  规范基层金融机构定价机制。农信社应该根据区域经济情况、资金供求状况、信用环境、产业结构、风险大小等,对贷款对象进行科学分类,区别对待,合理确定贷款的利率浮动水平,杜绝“一浮到顶”现象。
  建议国家能把政策性支农资金放在农信社。根据记者在青海的调研,虽然从每年信贷余额来看,各农信社支农资金都在逐年增加,但这也只能满足农民的春耕生产需求。因此一些信用社的同志建议把三江源保护资金、退耕还林还草资金等政策性资金能存放在农村信用社,增加信用社资金来源。
  实施各种优惠和鼓励政策,吸引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通过市场竞争来降低信贷利率,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相关稿件
· 政策春风力挺 农业保险试点五大模式突进 2007-03-23
· 农发行2007年拟发政策性金融债2500亿元 2007-03-23
· 官产学商京城聚会共商发展现代农业 2007-03-23
· 让邮储银行成为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鲇鱼” 2007-03-22
· 福建免费培训农民工 2007-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