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学习上海人精打细算过生活
    2006-12-20    丁运时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上海人向来因为“锱铢必较、吝啬小气”遭人诟病,与上海人打交道,你立即能感受到他们的精明厉害。虽说这并不讨人喜欢,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他们生活节俭,讲求效率,遵循基本的经济规律,把有限的资源和资金用在刀刃上,却是非常值得外地人借鉴的。
    到上海出差,时时能感受到这座现代化都市的繁华——熙熙攘攘的南京路,游人如织的外滩,灯火辉煌的陆家嘴,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高架桥、地铁纵横交错……然而,浮华背后的种种细节,体现了上海人现实、节制、不事虚荣奢华的另一面。住宿,按惯例酒店是要给客人提供些洗漱用品的,比如牙具、毛巾等,但走遍全国,也好像只有上海人提倡环保节俭,当天没有用完的牙膏、肥皂、沐浴液等,服务员并不换新,次日堂而皇之地继续摆放着。据说国外一些城市,还有港澳等地,也大都如此,鼓励客人少消耗一次性的用品,看来在这一点上海是率先与国际接轨了的。
    在小吃店品尝鳝糊面,发现一次性的方便筷,小巧得出奇,磨得细细的、短短的,刚刚能用,与我们用惯了的又宽又厚的方便筷迥然不同。圆筒状的卫生纸也非常“精致”,体积大概只及得上我们的1/3,总之一切易耗品都刻意做得小一号,而且无论是鸡毛小店还是大酒店、大宾馆均保持一致,让平素“大手大脚”的我们外地人非常不适应——要知道这里的物价决不低廉,但尽量降低成本却是其准则与共识。坐地铁,注意到电梯是感应式的,无人时电梯静止,人来时自动启动,这毫无疑问比那种不问有无需要,电梯一概空转空驶的做法要经济得多、节能得多。商场、超市等公共场合,这种节能电梯随处可见,但在家乡我还没见到过——只须比较类似的细节,即能反映出其他城市与上海在经济、节能意识上的巨大差距。
    天气炎热,当地朋友来酒店拜访,他居然利用我们尚在用早餐的很短的时间里,使用使用房间的浴室冲了个凉。这种事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但上海人却习以为常——他算计得非常精当:此事于人无损,于已有利,何乐而不为呢?听说我要游览豫园等景点,他如数家珍地出谋划策,坐哪趟车最实惠,走怎样的线路最节约时间,哪些地方可以享受优惠等等,可谓滴水不漏。于是佩服之余,也终于相信当年上海出炉过半两粮票的传言——其精打细算习惯成自然,已融入血脉,成为当地人的一种生存智慧和文化现象了。
    其实朋友并非“穷人”,他热情地邀请我们到著名的“美林阁”吃饭。价格不菲的菜品一一上桌,其中不乏海鲜等名贵菜肴,但在我们看来,分量太少,一小碟一小碟的,大盘大碗罕见罕闻。上海人于饮食绝对是食不厌精,讲究细细咀嚼,小口品味,而且讲究吃好吃饱不浪费,所以一桌饭吃下来,绝少有大堆剩菜,因为这不符合他们的风格。况且就算只剩下一只虾,他们也面无愧色地吩咐打包,丝毫不觉得没面子。饭后,他带我们到价值百万的住宅去“白相”,室内装饰固然富丽堂皇,家具摆设固然高档豪华,但节能灯具、节水器具也不少……
    有必要重新认识上海人,尤其是从理财方面上,他们精打细算过生活的习惯,恐怕更符合经济社会的客观规律。毕竟上海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之一,他们尚且如此节俭,其他城市又有什么权利浪费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