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市场靠创新添加活力 市场效益明显
    2006-12-15    陆文军 张丹丹    来源:经济参考报

    本报讯 根据最新发布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2006年卷),自2005年以来,上海金融市场在新金融产品的推出、各项制度建设的推进、各个金融市场之间的协同性和联动性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使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得到改善,并且出现新的变化趋势。

金融产品创新带来市场活力

    完善的金融市场内,必然有丰富的金融产品,并且创新的速度将持续保持在一定水平。上海金融市场内不断出现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为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持续发展,添加了新的活力。
    在2005年的上海金融市场上,推出金融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短期融资券、熊猫债券等各类新产品,中国人民银行同时还发布新产品的管理办法。这些新产品都提高了银行、企业直接融资的能力,尤其是熊猫债券,更是将银行和企业债券推向对外市场,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融资规模。这几类产品在市场上都有不错的成绩。2005年全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共发行了270亿元的金融债券;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发行了71.9亿元资产支持证券;共有61家企业发行了79期合计1424亿元企业短期融资券;当年10月14日,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分别发行人民币债券11.3亿元和10亿元。
    而债券远期、权证、外汇远期、外币掉期的相继推出,表明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初具雏形,市场反应也很活跃。截至2005年年底,债券远期交易成交108笔,累计券面总额达177.32亿元,涉及资金额180.26亿元,其中国债占据绝对比重;共有7只权证上市交易,沪市权证成交量为1763.07亿元。当年11月,央行以1美元兑8.0810元人民币的汇率,与10家国内银行首次进行了60亿美元的货币掉期操作。
    在上述金融产品发行的同时,人民银行进一步推动信用评级制度,直接促进了直接融资的扩大和金融市场机构的调整。像证券公司和企业短期融资券、商业银行次级债金融债、资产支持证券、公司债券等都进行了信用评级。
    在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的前提下,又进一步引入推动了评级制度,实际上不但是一种金融尝试,更是一种金融话语权的回归,这些因素带来了上海金融市场的活力和底气。

外汇、资本、黄金市场效益明显

    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发展,可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目前,上海外汇市场制度得到很大的完善。2006年1月1日开始的询价交易方式,将以往撮合成交的交易方式转变成询价交易,标志着以交易所为主的场内市场和以货币经纪公司为代表的场外市场竞争的开始。2005年12月正式开业的上海国利货币经纪有限公司,本身并不以交易主体身份参与任何产品的直接交易,但是是金融市场中必不可少的“润滑剂”,也是市场交易的模式之一。还有外汇做市商制度。目前,共有13家(8家中资,5家外资)银行是上海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做市商,而美元做市商制度的推出意味着央行在这个最重要市场的退出,而其流动性将由做市商提供,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将更加市场化。
    资本市场已经正式启动股权分置改革,长期以来制约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制度障碍将逐渐得以解决,资本市场基本功能得以逐步恢复,为我国资本市场走向真正转折奠定基石。同时,中小企业板股改的顺利完成、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运行及日后与中小企业板的衔接,不仅为主板股权分置改革顺利进行和今后推出创业板市场积累了经验,也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作出了积极探索。更有相关专家提出,以股权分置改革为契机,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分步建设创业板市场,完善代办转让系统建设,可以建立起一个既有现货市场又有衍生品市场的、适应多种投融资需求和风险管理要求的市场体系。
    同时,随着上海黄金市场交易品种的逐步增加与交易主体参与能力的提高,黄金市场结构不断优化,黄金市场投资功能开始显现。2004年推出的Au(T+5)和Au(T+D)的交易量快速增加,反映了我国黄金市场参与者的投资需求十分强烈;而随着商业银行和综合类会员成为新的市场中介,黄金交易量在2005年达279.55吨,同比增加41.91吨,增长17.64%,表明黄金市场结构优化,促进黄金交易量的放大。以上现象均可看出,黄金市场投资交易增加非常明显,除此之外,交割比在不断下降,投资者把黄金投资业务转移到了保证金品种上,年底比年初交割比下降了2成多,这一现象表明我国黄金市场的投资功能逐渐显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