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央行7日宣布,维持当前3.5%的基准利率不变。此前一周,美联储波澜不兴,让第三轮量化宽松措施(QE3)继续埋在市场预期里。欧洲央行同样“不作为”,尽管行长德拉吉“全力保护欧元区”的誓言犹在耳畔,但最终议息会议既没下调主导利率,也未明确未来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任何细节。还有英国央行,宽松政策亦无新意。
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个多月前,全球主要央行你方唱罢我登场,欧洲央行、英国央行、中国人民银行、韩国央行等相继实施宽松货币政策,要么降息要么扩大量化宽松规模,即便是美联储,也哼出“延长扭转操作到年底”的小调。再往前追溯12个月,以巴西为主的一些新兴经济体为应对经济疲软先后连续降息,拉开了各自宽松政策的序幕。与之相比,目前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政策制定者似乎更倾向于无为而治,这首全球宽松进行曲遇到了一个抹不掉的休止符。
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深度恶化,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在财政刺激政策上难以施展拳脚,由央行挑大梁,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不二之选,“宽松”货币再度成为全球货币政策的主旋律。但经过前期运用降息等常规货币政策和量化宽松等非常规货币政策后,各国央行在提振经济的大原则之下产生了新的思考,“谋定而后动”成为很多货币政策制定者的默契。有的央行反复强调要仔细评估之前政策的实施效果,有的重新将稳定物价提高到与促进增长并重的地位,有的开始担忧持续宽松将导致调控失灵进而强调政策储备,还有的需要保持政策独立性,不被政客或党派左右……
于是,我们看到,在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多家央行“不约而同”地在最近两周“按兵不动”。按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布鲁斯·卡斯曼的话说,我们正处于一个颇有节制的全球宽松周期当中。
具体到每家央行,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从美联储到欧洲央行,再到印度央行,都有难言之隐。
美联储无所作为,一方面是因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等意识到,单纯依赖货币政策无法解决美国当下的经济难题;另一方面也是对量化宽松政策的潜在副作用心存疑虑。此外,从时点上看,美联储不想大动干戈,也缘于规避大选之年卷入党派纷争。有分析指出,如果美联储未能在9月中旬的央行年会上推出QE3,那么只能等到来年再说。
从全球来看,除美联储外,欧洲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等发达经济体货币当局近年来都启动了量化宽松等非常规货币政策,以支持实体经济复苏。但目前的头号难题是传导机制失灵,央行投放的天量资金只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并未转化为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动能。因此,从次序上看,在推出新一轮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之前,利用政策工具修复传导机制,才是上述央行的当务之急。
就眼下的欧洲央行而言,权力有限却肩负着“稳物价”、“促增长”和“抑危机”三项使命,在其制定新政策时不得不权衡三者之间的关系,还需将欧元区内的政治因素纳入考量,未来采取行动注定慎之又慎。由此可见,欧洲央行为德拉吉兑现“全力保护欧元区”的承诺难度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