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后,德国政府的应对之策备受批评。
在笔者看来,德国也在权衡利弊,意图借助危机带来的改革契机,下一盘很大的棋。
这盘棋的最高目标,就是革除欧洲进一步整合的障碍,掌控部分国家财政权,打造欧元区财政联盟,向更紧密的“欧罗巴合众国”迈进。
因此,对于欧元债券这一普遍被认为是解决欧债危机的“终极方案”,尽管“笨猪国家”望穿秋水,法国也倾向支持,但德国就是不点头。从表面看,德国认为此举需要修改法律,存在难度;另外,欧洲央行提供融资,有助长通胀的风险;而且,欧元债券实为德国让渡信用,德国难免有吃亏感觉。
但在重大危机时刻,打破规则、修改法律,总是屡见不鲜的事情;更何况,如果能拯救欧洲,最终德国也必然受惠其中。德国的迟迟不首肯,其中最关键因素,就在于它必须在掏钱同时拿到实利,其底线就是,各国必须先制定规则,整顿财政纪律,同时欧元区层面必须有财政执法权,而最大的执法权,当仁不让就掌握在被认为是“财政鹰派”的德国手中。
因此,在整个欧债危机演变进程中,德国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一直扮演着苛刻的老教授角色,对希腊、意大利这些“问题学生”,在提供有限的救助资金时,更制定严苛的条款,并要求他们必须勒紧裤腰带紧缩财政;同时,甚至要这些国家承诺,如果达不到要求,将面临严厉的惩罚。在希腊上演“公决”闹剧后,默克尔更一度说出可能会驱逐希腊出欧元区的重话。
德国引而不发,其他国家心焦如焚。在各方压力下,德国虽也作出了一些通融,比如对于欧元债券的态度也出现了某种和缓,但德国掌控未来执法权、打造财政联盟的想法从未改变。德国外交部长韦斯特韦勒不久前就撰文指出,欧洲央行开动印钞机,或许能带来短期缓解,但亦可能带来可怕后果,即会加剧通胀,又会使极其重要的“改革激励”化为乌有。
对欧洲国家来说,将财政大权拱手相让,总是非常敏感的事情,不到万不得已不可能为之。但德国正是看到了这一难得的契机,迫使其他国家缔下关键的“城下之盟”。这也是各方在应对欧债危机过程中总是难以同调的根源所在。当然,德国强硬态度也存在风险,如同弦绷太紧容易断弦一样,其他国家如不屈从而无须违约,将会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对德国、欧洲乃至世界经济带来灾难。
但“危”和“机”总是相互转化的。形势最严峻的关头,往往也是改革最容易突破的时刻。如果德国要求能得到满足,欧元区将迈入新的阶段:一场前所未有的债务危机,将可能催生出一个更紧密健康的新欧洲——在这个新欧洲,德国将是毋庸置疑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