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相信,有关管理当局完全明白,不论是从国际金融学的基本理论上,还是从中国经济的现实看,持有这么多美国国债都不是上策。可是多年积累起来的外汇储备总要有个出路。买资源,买技术,买下敢和中国企业叫板的竞争对手,理论上可行,实践中难办。为了保住国人血汗换来的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中国只得吞进那么多好歹能保本,多少还有点利息的美国国债了。
如何才能消化过多的外汇储备,让中国的国际收支维持在能最大限度促进全体国民福祉的合理水平上?有人提出,中国政府必须放松受压制的人民币汇价,借助自由浮动让其升值,来解决庞大的外汇储备;也有人认为,只有让人民币贬值才能缓解国际资本涌入的压力,解决央行外汇占款的亏损问题。笔者认为,汇率是把双刃剑,不论向那个方向变动,都有利有弊。可能有利于社会的某一利益群体,而伤害其他的利益群体。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通过调整汇率解决一个经济体内的结构失衡,或是解决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结构失衡问题,只是在短期内见到一些效果,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于外贸依存度较高的经济体,汇率急剧变动往往还会带来负面的震荡。
从中国目前具体情况看,汇率的变动已经成为很多出口轻纺产品的中小企业难以承受之重了。但对于出口额占中国出口六成的多数在华外资企业来说,以人民币支付的工资成本在其价值链形成过程中只占很小比重;出口获得的美元利润折回人民币而大大缩水后,可减轻税务负担。因此,人民币升值不会约束这些外资企业的出口热情。如果人民币大幅贬值,或可阻止热钱进入,或可以让央行账面盈利,但对于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的中国来说,意味着原料成本大幅上涨,老百姓要为衣食住行付出更多人民币。
笔者认为,同其它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一样,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本原因也是经济结构、发展方式的问题。在外资企业是中国出口的主力、外汇流入的主渠道情况下,只能依靠调结构、转方式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具体的着手点应该是调整引进外资的结构和方式。在中国和世界经济形势已经出现重大趋势性变化的今天,有必要重新审视引进外资方面的一些做法。iPhone、iPad之类的产品,不引进外资,可能我们造不出来;但是生产普通的酱油、醋(北京超市里,最普通的酱油、醋都有合资企业产品),实在没必要引进外资,增加外国资本的流入,这类技术,只要花点外汇应该能买到,这样就可以多消化些外汇储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