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格局中,美国霸主地位不可动摇,除了美国世界第一的经济强势、美元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超级地位,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美国在评级领域的垄断优势。《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曾发感慨说:“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一个是美国,一个是穆迪。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穆迪可以用债券降级毁灭一个国家;有时候,两者的力量说不上谁更大。”
弗里德曼并非危言耸听。掌握话语权的信用评级机构,确实拥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能力。在一些欧洲领导人看来,欧债危机延宕至今,很大部分原因,就是评级机构的“落井下石”。以希腊债务危机为例,评级机构的频繁降级,直接导致希腊融资困难;而融资难度增加,信用评级更加糟糕,这种恶性循环,终使希腊陷入几乎万劫不复的深渊。
除摧垮希腊外,评级机构的黑手也伸向其他欧洲国家。不久前,穆迪将葡萄牙主权信用连降4级至“垃圾级”,随即引起葡国震动、欧元暴跌,另一个受援国爱尔兰也未能幸免。这让欧洲领导人忍无可忍。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当时痛斥道:评级机构对欧洲有歧视。德国财长朔伊布勒则呼吁,有必要采取措施打破评级机构的“垄断”。
在经济总量上可与美国比肩的欧洲,在掌控金融制高点的评级之战中,全面处于下风,就在于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普和惠誉,基本都是美国背景。其中老大穆迪和老二标普,都是完全的美资公司,三强中最小的惠誉国际,股权虽为一法国公司控制,但其在伦敦和纽约各设一总部,仍被更多冠以美国公司。
这样的格局,自然造成了美国在评级市场的呼风唤雨,也就奠定了美国在几乎任何金融战中独孤求败的神话。
对三大机构的无坚不摧,欧洲人不舒服,中国人也未必有好感。今年4月,惠誉以未来3年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可能恶化为由,将中国长期本币发行人违约评级的前景从稳定下调为负面。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对此就嘲讽说,该评级“很嫩很不专业”,因为欧债危机爆发前,这些评级机构就未预测到。但讽刺归讽刺,评级机构的看空,也事实上导致中国债务问题的发酵,并加大了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
评级机构一边倒,其实正是当前国际金融格局失衡的一个印证——西方是全球金融市场的主导者,而美国则是掌控者,这种不平衡,加剧了金融风险,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主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怎么办?在当前格局下,寄希望于三大评级机构“讲政治”,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在国际金融新秩序谈判中,处于弱势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欧洲、中国以及其他新兴国家,应采取联合行动,规范评级机构的职权范围,避免使之成为一种破坏性力量。概括之,就是首先通过国际博弈,对三大机构形成某种约束。比如,欧洲一些领导人就提议,在非常时期,应冻结这些评级机构对拟被救助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
其次,通过自身努力,打破美国的垄断优势。债务危机爆发后,欧洲领导人已多次表示,必须建立一个立足欧洲且和三巨头相抗衡的评级机构,否则在与美国的交手中,欧洲将永远处于下风。
再次,我们也须冷静地看待三大机构的评级。必须看到,三大机构频繁调低欧洲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最根本的还是这些国家自身存在问题。而且,评级机构本身,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如果其评级一贯没有信誉,也就不可能有今日的影响力。对那些受评级之苦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改变当前被动的局面,最根本的还是消除自身的经济和金融隐患,讳疾忌医的结果,必然是病入膏肓反受其害;另外,自身扶持的评级机构,如果总是唱衰别人,唱好自己,不仅难以取得公信力,还会闹出更离谱的“很嫩很不专业”的国际笑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