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上,有关“蒜你狠”、“姜你军”之类菜价猛涨的报道余音未落,“菜贱伤农”的报道又铺天盖地而来。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因职司所在,先是为平抑菜价,后是为保护菜价算是煞费苦心了。
此次菜价起伏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笔者认为,对于那些因市场制度不健全,监管、调控不力造成蔬菜市场不正常波动的因素,政府必须尽快行动,加以纠正。而对真的因市场自身规律引起的正常波动,参与蔬菜市场交易的各方,应更淡定地接受市场机制带来的一时痛苦。
普通西洋人餐桌上的蔬菜大约就是胡萝卜、洋葱、菜花、西红柿有限的几种。而国人餐桌上蔬菜品种之丰富,恐怕是“世界之最”吧。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可国人餐桌上仅萝卜一项,就有白萝卜、卞萝卜、水萝卜、小萝卜、胡萝卜等等名堂。面对如此丰富的可供选择品种,哪个政府机构、哪个企业集团也无法预测消费者的偏好倾向,无法预测某个品种的需求量,只能交给市场机制去调节。也正是拜市场机制——包括种植、储运、销售诸环节全面推行的市场机制之赐,如今城市市民才得以享受如此丰富蔬菜供应。
中国农民的蔬菜供应问题似乎一直不劳政府操心。1990年,中国城镇人口不到3亿。如今,中国城镇人口接近7亿了,加上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商品蔬菜的消费者人数增加几倍,随收入水平提高,人均消费量也增长不少。短短20年能让商品蔬菜供给量翻几番。这恐怕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市场机制所呼唤出来的生产能力。
按经济学的说法,中国的蔬菜市场,是比较接近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了。在理论上,完全竞争的市场可以达到使消费获得最大效用、生产者获得最佳合理收入的均衡点。但这种均衡只能在不断博弈、不断试错过程中才能实现。现实生活中,在买者、卖者不断进进出出,各种非市场因素不断干扰,市场不可能时时处于均衡点上。也就是说,总有消费者付出较高价格却得到较小效用,总有生产者赚不到应有的利润,甚至赔钱。这是每个市场参与者应该承担的一种市场风险。当市场波动危及受损者起码的生活水平时,政府应该救助,但是不能动摇人们对市场机制的信心,伤及市场机制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