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顺利结束了。新华社获授权陆续播发了有关文件。下一步,就该各级政府、政府的各部门按照这些全国最高权力机关审议通过的年度计划、五年规划等文件聚精会神抓经济、谋发展了。笔者认为,在有关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任务与目标中,千头万绪的具体工作中,各政府部门的主要精力该放在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上。对那些该由市场调节的事情,则留给市场去办。
先贤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般人可能理解为,人应该有点儿忧患意识,因为或早或晚总会遇到让人忧虑的事;学问深一些的人理解为,当初缺乏长远谋划,必招致眼前的忧虑。以这两种理解看待中国的经济形势,都挺贴切。以中国之大,情况之复杂,总会遇到些天灾人祸。多数时候,宏观经济也不会正处于理想的均衡状态,时时都会面临“通胀”或“通缩”,“过热”或“过冷”的眼前之忧。目前看,中国经济的“近忧”,应该是通胀威胁。温总理表示,今年政府宏观调控的各项工作中,把抑制通货膨胀摆在了第一位。至于“远虑”,应该是中国在发展方式、经济结构方面的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
如果按照对“远虑“近忧”关系的后一种理解看待经济形势,或许可以从先贤的智慧中获得更多启示。物价上涨这个“近忧”的原因中,有近期国内外的市场因素,如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各国普遍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等。但不可否认,其中也有很多是属应该“远虑”的结构性矛盾所致。例如,农民收入过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过高等。更该看到,不论是与前几年曾经出现过的通胀率相比,还是相对于高达两位数的经济增长速度来说,目前百分之四、五的通胀率,并不算太高,但为什么却牵动那么多人的神经?正如有专家分析的“重要原因是物价问题已与其他社会矛盾以及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感交织在一起”。也就是说,由于较长时期形成的一些结构性矛盾使社会对通胀的容忍度大大降低。如果城市中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能与经济增长同步增长,他们对远低于经济增长率的通胀率就不会那么敏感。如果他们的消费支出中,供楼的比例少一点儿,不必非花高价去买放心的洋奶粉,不必为孩子上幼儿园、上学花几万元的“赞助费”,也许就不太在乎什么“姜你军”、“蒜你狠”了。笔者相信,由于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调整货币政策以抑制需求,强调地方政府“米袋子”“菜篮子”的问责制度以增加供给,这个“近忧”能够被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里。
但是,转变发展方式、解决结构性矛盾等应该“远虑”的问题,有些是市场自发形成的,但在更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部门忽视科学发展观、盲目追求GDP形成的,只有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真下大决心,付出大精力才能解决。“十二五”规划中对未来五年里如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做出了详尽的科学安排。各级政府如果没有虑及五年后的心胸和现在就着手的决心,努力去实现“十二五”规划中的有关目标,五年后,中国面临的“近忧”可能就要比百分之四、五的通胀率严重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