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要求。
扩大内需离不开消费,如何通过有效手段尽快改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长期偏低的现状,使消费真正成为扩大内需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应该是“十二五”期间要解决的问题。从2001年到2009年,我国消费率从61.4%下降到48%,其中居民消费率由45.3%下降到35.1%。不仅纵向看不升反降,而且横向看也不能让人满意。按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低收入国家居民消费率平均达到75%,高收入国家平均达到62%,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57.5%,全球平均为61.5%,而中国仅为35.1%,差距非常明显。
消费水平的落后,一方面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百姓无法享受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同时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经济转型也相当不利。只有消费真正起到推动经济的作用,经济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为什么我国经济保持连年高速增长,而消费却一直难以提高?制约因素当然有很多,就目前来讲,不断上升的住房、医疗和教育成本,以及远远没有到位的社会保障等,使大量中低收入者只能捂紧腰包。仅以社保为例,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7.5%,而美国已超过30%,德国则超过55%。“凡事都得靠自己”的思维,决定了大多数人不可能做出“寅吃卯粮”的事情。目前我国居民储蓄率高达49%,居世界首位,与此有很大关系。
因此,要使扩大内需落到实处,政府必须在保民生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而对通胀的有效治理将为居民消费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在今年的财政预算报告中,改善民生方面的安排也十分“打眼”。根据预算报告,2011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将达10509.92亿元,增长18%,而民生改善有助于减少百姓消费的后顾之忧。
从长远看,“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的居民收入年均增长超7%、最低工资年均增加13%、城镇保障房覆盖率达20%等具体指标,都将使居民消费实力有实质性提高,对于增加市场消费将起到积极影响。
此外,提振消费还需要从加快改革入手,尽快缩小行业收入差距,降低工薪阶层税负,利用财税手段强化二次分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