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央行的惜言如金,使得它的短期政策取向在公众看来很不清晰,以至于不清晰成为它最大的清晰、不透明成为它最大的透明。现在,对央行何时再加息的猜想,又成为最近资本市场关注的一个焦点。
这个问题形象地说,就是那个关于靴子的故事。这个问题在这段时间一直困扰着股市、期市等大大小小的资本市场,各路经济学家和分析员的预测结果也都不尽一致。
比如,17日晚间央行票据发行公告简短的一句话“本周暂停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引来有心人的关注。一种分析是,在本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高达2490亿元、距春节来临还有两周时间的背景下,央票发行暂停,可能意味着“新一次加息正在急速迫近”。另一种分析是,由于一年期央票利率连续三周大幅上升且已逼近一年定存利率,若央票利率超越定存利率,必将加大市场对加息的预期,所以暂停央票发行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传递短期内稳定利率水平的信号”。
再比如,2011年刚开年,央行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上春节备付因素,会使得市场资金面趋于紧张,于是有分析认为,这次上调准备金率降低了节前加息的可能性。但是另一种声音认为,上调准备金率并不能代替加息的作用,因此,不排除春节前加息的可能。
还有,13日央行发布其今年一号文件,允许获批境内企业用人民币进行境外直接投资。加上此前一系列推动人民币跨境流动、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开放的政策,有分析认为,这些举动将对缓解当前通胀压力发挥不小作用,汇率在反通胀中逐步站到了前台,会取代利率工具一部分作用。沿着这样的逻辑,加息的可能性自然也会相对降低。
确实,如此多的猜想很专业化、很技术性、很给力,它使我们在分析利率动向时的视野得到了很大的开阔。笔者觉得,这些猜想实际上道出了央行调控操盘手在加不加息上的两难处境。但是,越是两难之处多,越应当抓大头,抓主要矛盾。现在的主要矛盾是抑制居高不下而且压力仍然很大的通货膨胀。
众所周知,虽然央行的职能是在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多个目标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但是货币政策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今年货币政策的重中之重无疑是反通胀。观察近几年的实践可以看出,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工具实际上已显现出在功能上的分工。在管理流动性上更多地使用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工具进行对冲;在应对通胀上,更多地使用利率。因此加息与否,可能要更多地看CPI水平以及物价的发展趋势,而其他技术性因素都应适当地退避三舍了。
本周面临敏感的数字窗口,2010年12月份CPI等数字将会公布。虽然有消息称12月份CPI可能从上月高点回落至4.3%至4.4%区间,但这是政府花了很大力气才得到的结果,看看国际国内环境,农产品涨价、用工成本上升、资源类产品涨价以及境外资本的流入等真实的通胀压力因素仍然存在。由于利率政策有一定的时滞效应,不提前动用利率工具,可能今年物价“前高后低”的设想也会落空。从这个意义上讲,春节前后加息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