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的观察者注意到,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没有提出要“翻几番”这样的具体经济增长指标;在权威媒体有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详细报道中,也没有看到经济增长要“保几争几”的具体指标。这表明,中国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更趋成熟,政府将更加遵循市场规律管理、调控经济运行。
当然,不再那样强调各项具体经济指标,并不意味着政府在管理、调控经济运行过程中“心中无数”。据媒体报道,国家有关部门对2011年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以及新增就业机会等整体经济指标还是有所考虑的,各地政府也会设计、制订出反映当地的整体经济发展情况的指标。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应当如何设计和看待这些指标。
没有以往几十年GDP的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中国能够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的基础。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所面临的最迫切的挑战不再是如何在产出总量上赶超别人,而是如何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这就需要以科学发展观设计和看待各项宏观经济指标。
从西方国家的宏观经济理论和政府推行宏观政策的实践看,其政策目标主要有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项。西方的经济理论认为,失业不仅给失业者本人及家庭带来巨大痛苦,也使社会损失了本来可以达到的产出量,实现充分就业应该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其次的目标是价格总水平稳定。由于西方国家无法从根本上消除通货膨胀,而且从政策目标上看,低通胀与低失业往往是冲突的,因而都把一般轻微通货膨胀看作正常的经济现象。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密切相关,因此也将其列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但在西方经济理论中,也有“增长的极限”一说,并不认为增长速度越高越好。
笔者认为,对于中国这样还没有完全实现工业化的人口大国来说,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更应该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而且应该是“严防死守”硬指标。不论是现有的城镇劳动力,还是等待转移出来的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过上有尊严的生活,首先要有能体面劳动的机会。
稳定物价当然也是关乎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目标。但是,如果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与扩大就业目标有所冲突时,应该让位给就业目标。控制通货膨胀可以维护部分固定收入者的现有生活水平,但如果因此妨碍实现扩大就业目标,则是断了另一部分人的生计。
为扩大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国还应该继续扩大经济产出量,也就是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但维持经济高速增长并不是扩大就业,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惟一途径,目前情况下,中国更需要的是调整经济结构。因此,应该弱化以GDP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增长指标在宏观经济目标中的地位。特别应该指出的是,GDP等指标主要是考察国家整体经济情况的重要指标,国内各个地方之间不必以“赶超心态”相互攀比,并以此排座次,评出什么“百强县”、“百强市”,更不能将这个指标作为衡量地方政府政绩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