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国央行的惯例,在出手调控经济时,一般不作解释。不管是利率的变动还是公开市场操作,调了就调了,语言简练,干净利落,所以每次引来财经评论员的猜测。前几日,周小川说了一个“池子”的概念,便引来大大小小的财经评论员们探讨了好几日,拿着放大镜去寻找周行长的“池子”到底是一件什么形状的物件。
其实,类似“把流动性放到池子里”这样的话,在2007年之前的那段时间里,周行长好像也说过。并且从上周末央行副行长的解释中可以看到,“池子”里并没有新东西,仍是综合调控手段。于是,对“池子”的“摸象”也就不了了之。
对池子这么感兴趣,无非是希望找到央行面对汹涌而来的通胀和预期中的全球流动性泛滥有什么新手段。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事关资本市场的起起落落,事关我们大家的资产负债表。
那么,央行是不是有了什么新手段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从近期股市的表现可以找到。近期的股市,继上周大跌后,本周二再度放量大跌,连续击穿2900和3000两大关口,落至2894点。周三更是跌至2838.86点。
对此,股评人几乎都说不惧大跌,向上趋势未改。意思是这轮牛市没走,等着吧,过几天牛还会回来的。其实,依笔者拙见,这些可爱的股评人可能正在犯一个错误——用老眼光看新形势。
犯这样错误的一个典型代表就是一位知名的证券研究学者上周末说的话:加息对股市的影响不会大,就像2007年那样,你越是加息,股市越是上涨呢。不知道这些股评人的乐观从何而来,他们说的牛是一头什么样的牛。
所谓老眼光,是指2007年的旧事,在那一轮调控中,房价起来了,而且一直没怎么回去;股市爬到了6000多点后倒是回去了,但很多人被套。事实证明,那一轮调控基本上是失败的。而当前的形势与2007年又“何其相似乃尔”:越来越真实的全球流动性泛滥预期、已经进来的和将要进来的热钱、受压的人民币汇率、国内高企的通胀,以及蠢蠢欲动的国内资产价格泡沫。
近期的一个代表性事件是,11月1日,曾在亚洲兴风作浪的索罗斯基金的香港办事处SFMHK在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扎下营盘。据说,索罗斯这次带着90亿美元跨海而来。据统计,今年在香港获得牌照的资产管理机构的数目达到了92家,增幅比2009年提高了40%。屯兵香港,志在大陆,对闻着腥味的索罗斯们来说,一场“屠杀”将要开始。
所谓新形势,便是指央行应对手段可能已经改变。像2007年那样,央行被动地、吃力地、劳而无功地、一盆一盆地回收流动性,而流动性却越来越多的一幕,在这轮抗通胀中不太可能重演,或者说央行会竭力避免悲剧重演。
具体说,央行调控手段变化的方向可能是,吸取日本和德国在广场协议后各自应对措施的教训和经验,打破本币升值不能加息造成的两难窘境,改变被动回收流动性的局面,在热钱到来之前,主动实施紧缩手段,严厉打压资产泡沫,坚壁清野,波澜不兴,使热钱兴味索然,这样,货币政策就可以从内外夹击中抽身,腾出工夫管理国内通胀,为结构调整和内外需再平衡创造良好的环境。若如此,房价不能涨和股市不能疯应是政策的题中之意。
一言以蔽之,央行的“打法”可能变了。在这种情势下,股市的牛市行情以及“越是加息股市越是往上走”的乐观,可能要落空。当然,这是一场博弈,到底结果如何,谁也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