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橄榄型”社会扩大中等收入阶层
——“十二五”改革系列谈(六)
2010-10-15   作者:陈晓彬  来源:经济参考报
 

 
  陈晓彬

  站在历史新起点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规划未来几年的社会经济发展,除了要对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有所规划外,恐怕还要对社会结构的变动趋势有所规划。
  30年前,中国社会贫富差别不大,但普遍贫穷,几亿人不得温饱。现在,中国绝大部分人已经温饱有余,并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但按基尼系数衡量的贫富差距还相当严重。国际经验证明,两头小、中间大,即中产阶级人群在人口中占据大部分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有利于化解社会主流意识中急功近利的躁动,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祥和;有利于启动内需,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中国构建起这样一个社会结构之日,也许要待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初步实现现代化之日。但从现在起,就应该对这个目标有所规划,并付诸行动。
  笔者认为,中国构建起中产阶层为主体的社会结构,首先要有一个能让政府、学界和普通百姓都普遍认同的“中产阶层(或阶级)”概念。有了一个这样概念,可以为低收入阶层提供一个可望又可及的激励目标;让已经到中产水平的人士找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进入了社会主流地位的自我实现感,少些“愤青”心态;还能使先富人士多些自我约束,以靠近主流社会。更重要的是,这将为各级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提供明确的依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为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政府施政的目标取向主要应维护中产阶层的利益,响应他们的诉求;同时,积极救助弱势群体,逐步减少他们的数量,帮助较低收入者向“上”流动,并约束高收入人群的过分行为。
  近年间,曾有不少学术机构、知名学者,也有不少热心网友在网络上提出了种种可以量化计算的中国“中产”标准,有人还精确计算出目前某地的中产阶层在人口中所占的确切比例。但是这些标准都欠缺认同感,很多入围“中产”之列者,觉得自己是被“中产”了。这一方面是标准的发布者还缺乏更深入、更广泛的社会调查,不能拿出更有说服力的翔实统计数据佐证自己的标准;另一方面,不少人对“中产”的认识还有偏颇之处,误把少数高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认定为“中产”。
  实际上,目前还没有国际上普遍接受的“中产阶级”的确切定义。所谓“中产阶级(Middle Class)”最初是指封建社会末期在欧洲大陆上,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新生资产阶级,所以旧时也有译成“中间等级”。后来,美国人借用这个词,泛指中等收入者,并自称美国就是一个中产阶级社会。美国芝加哥大学全国观点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2002年年家庭收入在2万至4万美元的美国人中,50%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或叫工作阶级(WorkingClass)。而家庭年收入4万到6万美元的美国人中,近4成认为自己属中产阶级或工作阶级。
  笔者认为,中产阶级应该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收入水平当然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但还应该包括财产占有情况、教育水平、从事职业的社会美誉度等因素。中国已经解决了绝大多数人的温饱,实现了总体上的小康;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实现或接近实现了工业化;一些农村地区也实现了高度商品化生产。因此,一个日益扩大的中产阶级或阶层应该已经出现了。如果有关政府部门和学界人士共同努力,经过更深入广泛的社会调查和科学分析,提出一个能结合中国社会特色和国际普遍规律,合乎科学发展观要求,并为国人普遍接受的中产阶层概念,对于构建“橄榄型”社会则能起到实际的促进作用。

【字号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伪中产?未来社会主流的现实焦虑 2010-10-12
· 社会的慈善焦虑与黄光裕的财富 2010-10-08
· 用法治和创新的手段减少社会矛盾 2010-09-30
· 国美控制权之争的社会价值 2010-09-29
· 壹基金身份困境考验慈善社会成长 2010-09-16
 
频道精选:
·[财智频道]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频道]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频道]财经洞察:“宜黄投书”的强盗逻辑·[思想频道]新古典宏观学派再下一城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