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前夕,在新华网上推出的网上调查显示,“收入分配”登上“两会最关心话题”之榜首。在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就此问题也提出了许多极有建设性的意见。 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今天中国市场上商品和服务供应的丰裕程度,恐怕已大大超过短缺经济时代不少人对“物质极大丰富”的美好时代的憧憬。市场经济在刺激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也要求全部社会产品能够卖出去,消费掉。这样,才能顺利实现再生产过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低收入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让他们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不仅是我们这个社会在道义上的责任,也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收入分配结构从宏观上说,主要是指国民收入中政府的财政收入、企业的经营收入和居民的工薪收入之间的关系。从中观和微观角度看,也包括行业之间,行业内、企事业单位内不同职位间的收入差别。今天,我们说收入分配结构转型,主要是要扭转薪酬在国民收入中比重下降的趋势,真正实现“国强民富”。特别是要提高广大工人、农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他们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为社会再生产的顺利实现提供良好的国内环境。 在中国,收入最低的是农民群体。几十年来,中国为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不懈努力,引进新技术,推广良种,提高集约化水平……可农业生产受自身性质的制约,不可能达到工业生产的效率和工资水平。现在,中国的城市正积极支援农村,工业正努力反哺农业,政府的转移支付对农业和农民提供了大量的补贴。由于农业人口数量庞大,仅靠财政补贴,农民收入也难以达到与城市工人持平的状况。为农民离开土地进城打工提供更好的条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还是目前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农民成了“农民工”后,虽然收入有所提高,但与他们所创造出来的庞大社会财富显然不成比例。以往,中国为实现生产力大发展后所创造出来的商品堆积,很大程度上是靠出口市场消化。全球金融危机后,这种实现再生产的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了。现在,农民工已经成为生产主力。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不仅要靠“农民工”生产出更多商品和服务,更需要他们消费掉这些商品和服务。 因此,中国在实现经济发展转型,调整收入结构的过程中,目前最迫切,也是最现实的做法,可能就是大大提高以农民工为代表的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收入水平。实际上,目前一些制造业发达的地区,已经因工资水平过低而出现了招工难现象,提高“农民工”待遇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提高农民工的收入,要靠一次性分配,即企业在提高经营成效的基础上尽量提高工人的工资,另外也要靠二次分配,即政府为农民工逐步提供与城市人口相同的社会福利保障。 当然,现在城市居民中的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也需要大幅度提高,不同产业之间过大的收入差距也需要缩小。不过比较而言,让收入最低的群体薪酬较快提高,是收入结构转型的关键和基础,也是带动薪酬在国民收入中比重增大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