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两年前所谓“有毒中国玩具和食品”风波之后,又一起涉及“中国制造”质量问题的风暴正在美国酝酿。 一些美国媒体报道说,不少美国居民房屋因使用中国石膏板,不仅损毁了房屋,而且带来了严重的健康问题。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的数据显示,针对中国产石膏板(又称为干墙或墙板)的质量投诉已达到1900宗。一些美国房主就此提起法律诉讼,要求中国企业进行赔偿。 美国媒体认为最终可能有10万美国家庭受影响,损失金额达到150亿至250亿美元。 中国石膏板质量的争议,无疑也让“中国制造”再度成为美国舆论的一个热点话题,一定程度上再度加剧了美国对华贸易保护主义。但这起所谓的质量纠纷案件,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突然升温并直指“中国制造”,显然也有着诸多复杂的因素。 美国消费者的境遇值得同情。但美国有关方面言之凿凿将问题都归咎于中国石膏板,有具体证据吗?至少到目前为止,还真没有。 今年5月,美国环保署(EPA)就中国产石膏板和美国石膏板进行了对比测试。检验显示,中国产石膏板存在微量的含硫气体,但在另两样有毒物质方面,中国产品的浓度略高于美国产品,但有些美国产品的有毒物质含量也略高于中国产品。 CPSC上周的报告也指出,虽然在含硫气体方面,中国石膏板略高于非中国石膏板,但在其他甲醛和乙醛方面,不管使用或非使用中国石膏板,都存在相关物质。CPSC将在下个月发表更进一步的调查报告。 从EPA和CPSC未对相关产品健康和质量问题下确定结论可看出,至少到目前为止,相关检测显示中国产品其实是合格的,一些微量有毒物质在合理范围之下,并不对健康和质量产生实质性影响。 当然,这些报告出台后,尤其是对EPA的报告,美国一些媒体并未客观予以报道,而是抓住个别中国产品微量元素略高于美国产品大做文章,以此误导出中国产品“有毒”的结论。 对于这一明显的误导举动,弗吉尼亚一位名叫Jon的网友就批评说,他对媒体在还未得到确凿测试证据前就将问题归罪于中国石膏板感到失望。他说,“我希望能看到明确的科学结论而不是条件反射式的假设”。 一般来讲,一国“发现”进口产品有质量问题,大致有三种原因:一是产品确实存在质量问题;另一则是两国质量标准存在差异;此外,也不排除一些利益集团乘机兴风作浪、混淆视听。考虑到当前美国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可以说,“有毒石膏板”风波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即使石膏板真存在问题,该首先追究的应该是近在身边的开发商、保险商,还是万里之外的原材料制造商,这里面也存在很大的讲究。 按照常理,美国房主发现房子存在问题,最直接的索赔对象,应该是房屋开发商,但在房地产泡沫破裂的背景下,许多开发商根本没有能力进行赔偿,而保险商又借口不对污染问题提供理赔。于是,许多美国人直接将目标对准了中国制造商,而有了“中国”这个关键词,自然在政治上更容易引起轰动。 但这种“祸水外引”,也难免有混淆视听的嫌疑。因此,在一些美国论坛上,许多人也都认为,即使中国石膏板真存在问题,也应该是进口商和开发商担负起首要的责任,因为是他们进口了不合格的产品;而中国公司,很多可能不过是按照美方标准制造产品而已。 中美每年商品贸易额高达数千亿美元,一些商品确实存在瑕疵,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就像两年前指责“中国制造”质量问题一样,现在将矛头对准中国石膏板,其中都不乏夸大甚至“妖魔化”的成分。要破解这个难题,就需要中美加强合作,通过平等对话和沟通,妥善解决问题。 石膏板风波发生后,中美政府高度重视,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与中国质检总局进行了多次沟通,中方也派人员到美国家庭进行了实地调查,双方都同意合作调查问题的真实原因。美方也对中国提供相关“技术帮助”表示感谢。这种合作无疑有助于尽快平息争端,避免问题进一步发酵而出现失控。 另一方面,双方企业要切实承担起责任。如果确实有石膏板存在问题,相关责任方就必须对消费者作出合理的赔偿。美国的开发商、进口商以及保险商不能推卸自身的责任,必须确保产品的品质;中国厂家也需要加强质量监管,提供其产品合格的证据,如果真是其产品存在问题,也应按照商业合同履行赔偿合约。 此外,中美都应努力将完整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这一点在美国尤其重要。在石膏板问题上,尽管目前还缺乏足够的证据,尽管许多中国产品可能都不会存在问题,但目前的“污名化”甚至“妖魔化”的报道倾向,已损害了中方产品的信誉,让中国企业蒙受了损失,美方理应采取积极措施化解其中的信任危机。
(本报记者刘洪11月2日发自华盛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