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新榜“中国企业500强”出炉后,引起各方的一番热议。这500家企业一年的营业收入(26万亿元)相当于当年全国GDP(约30万亿元)的八成多,当然会引起国人极大关注。在各种议论中,笔者认为,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客观地说,今天评的500强,实际上还是500大”的说法最为可圈可点,这不仅仅因为李主任位高权重,更因为这话确实是一语中的,惹得有关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对此做出回应。
按照“500强”评选活动组织者的说法,评选是为了“推动我国企业做强、做大、做久……,参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以2008年企业营业收入为入围标准……,推出了2009中国企业500强。”笔者认为,对企业来说,确实能找到一种普遍认可的,可以量化的标准,评选出哪家最大,哪家次之。通过这种评选,也许能促进企业做大,争取不断提高在排名榜上的名次。但是,面对分布于几十个行业的企业,很难找到一种公认的,可以量化的指标,评选出谁家强,谁家弱。
“强大”是汉语中很常用的一个词,但严格说是一个并列词组。用于形容企业,“大”应该指的是其外延规模,即使是处于不同地域,从事不同行业的企业,也可以用营业收入、股票市值、资产额,甚至员工数量等指标从某一个侧面,客观地比较出大小,从而论英雄,排座次。据笔者所知,美国的《财富》杂志从50多年前开始按照企业的销售额(Sales),后来改为按总收入(Revenues)。每年评选一次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LargestCorporations,Largest意思是形状、数量、面积等方面最大),并详细列出从第一到第500家的名次。后来,评选活动做大了,不仅要评美国的公司,又弄出全球500家最大公司的排名榜。这家杂志当年排这个榜单的初衷为何,笔者未做探究,只知道现在这榜单已经是这家杂志的招牌货了。能跻身榜单上的中外企业似乎也都以此为荣,在向新闻界提供的公司背景资料中,往往都要指出自己在这排名榜上坐第多少把交椅。不过,在美国也很有影响的另一家商业杂志《商业周刊》则不太认可这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另起炉灶搞了一个按股票市值排出的全美和全球1000家最大公司的排名榜。《商业周刊》认为按股票市值排大小更能体现企业在投资者眼中的价值。
至于企业的“强”则应该是指其内在的素质。但具体怎么才能算是强,李主任没有详说,只提到“强而不大,没有足够的影响力,但不至于垮;大而不强,迟早要垮,而且垮的影响也许会更大。”看来,企业的生存能力是衡量其强不强的一个标准。要量化这个指标,并加以比较,没法算出企业的“预期生命”,只能计算企业已有寿命。但显然又不能只凭历史有多久这一点就评出最强的公司。新华社记者在分析最新“500强”时指出,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新兴能源企业少,产品形成国际品牌很少,真正意义上的跨国集团也很少。这些也都应该是衡量企业强不强的标准。但是这能从整体上衡量“500强”到底强不强,没法量化成衡量企业个体是否“强”的标准。此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衡量企业是否够“强”的最重要标准之一,但这种竞争力只能通过对同行业企业的同质比较,排出名次来。
有权威机构出面,每年给企业排排队,比比个,对企业与国内外同行找找差距,推动企业“做大”,应该说功不可没。但是也正如很多关于“500强”的评论所指出的,中国企业除了要“做大”,更要“做强”。这是更重要,也更艰巨的任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