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未必泡沫需防
    2009-07-31    陈晓彬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七万多亿元的天量贷款砸下去,确有立竿见影之效,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困难条件下,上半年中国经济仍取得了增长7.1%的好成绩。但是在此期间,中国的狭义货币供应量也同比增长24.79%。那么多钱,或者按专业人士的说法是“流动性”,从银行流了出来,不少人担心由此引发通货膨胀。按照美国货币主义经济学家代表人物弗里德曼的说法,“通货膨胀发生在货币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产量增加的速度”。
    对此,多位权威部门人士和专家都表示,至少今年内中国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笔者赞同这种判断。当代经济学的通货膨胀理论中有一个“需求拉上”说,认为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就会拉开一个“通货膨胀缺口”。中国农业连续多年丰收,多种工业行业的产能过剩,如果流动性真的流到商品和服务市场上,中国经济的供给能力应该能很快弥补上“通货膨胀缺口”。
    通货膨胀理论中还有一个“成本推进”说,主要是说工资成本的上升有引发通货膨胀的作用。在目前中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几乎没有因工人工资上升而引发通货膨胀的可能。在中国,也曾因“价格闯关”这类体制原因引发过严重通货膨胀,如今价格体制改革早已顺利完成,只剩极少数的商品还是由政府定价,即使政府再提水价、油价,肯定会考虑到通胀因素而格外小心。
    但是,这么多的“流动性”总要有个出路。不少分析家认为,相当一部分流进了资产市场,也就是股市和楼市。今年以来,股市一路走高,上证指数由年初不到2000点升至如今的3300点以上,涨幅达50%多,即使中国建筑这样的大盘股IPO,也挡不住股价上升的步伐。另据报道,上半年多个城市的房价持续走高,房地产开发土地交易大幅升温,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楼盘价格创出新高,成交量同步放大。股市、楼市升温的背后,当然是资金的支持,于是又有人担心资产市场出现“泡沫”。
    房价高涨对想买房的人来说,当然是坏消息,可能对他们的其他消费产生“挤出效应”,从而对整体经济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对房地产商、银行、地方政府来说,都是重大利好。对已经买了房的普通居民来说,影响应该是中性的,但他们也可能因为自己住房的价格从“陋室”变成了“豪宅”,得到一种心理满足,从而提高消费的欲望。股市火爆,交投活跃,上市公司和股民的资产大幅度升值;券商的佣金和国家的印花税滚滚而来。更重要的是,股市火爆能让过剩的流动性流到股市,让广大投资者分担风险,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可以说是人人皆大欢喜。因此当股市、楼市出现“泡沫”时,总体上看,有助于刺激经济繁荣。
    其实,人们担心资产市场“泡沫”,主要是担心“泡沫”破灭后,可能对经济产生灾难性影响。
    历史经验表明,房地产市场“泡沫”要是破灭了,真的是灾难性的,因为银行业对楼市牵涉太深。不论造房、卖房的,还是买房的,都以房产为抵押,合法地向银行借了大量的钱。一旦楼价大跌,押在银行手中的房产就可能成为“负资产”。看看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和金融危机后的东南亚,再看看当前正在受“次贷危机”煎熬的美国,不难想象到楼市泡沫破灭后,银行会遇到什么情况。而一旦银行系统出了大问题,整个国民经济所受的打击可能十年八年都缓不过来。
    而如过山车般的中国股市不知道已经经历过多少回“泡沫”出现和“泡沫”破灭,但似乎看不出是受整体经济的影响,或对整体经济产生多大影响。仅以最近的一次循环周期看,当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还没产生实际影响,中国人还在担心经济过热时,上证指数却从6000多点一路暴跌至不到2000点,而当国际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中国经济正艰难地“保八”时,股指却突然发力,一路上扬。
    如果哪一天,股市又暴跌,将会怎么样?股民们账面上的亿万元资产将化为乌有,财富效应的消失,或许会影响他们的奢侈性消费。只要不是向地下钱庄借高利贷炒股的人,老老实实当股东,分红利,等着形势好转的那一天,总有翻本的机会。
    上市公司只要IPO成功,圈到了钱,股价升跌并不会影响到实际生产和经营,还能趁股价低迷时进行购并,扩大规模。按现行的规矩,商业银行不能直接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也不能发放股票抵押长期贷款,所以股市下跌对银行业不会造成什么损失。至于个别银行机构违规向客户提供贷款炒股,一旦出事,只能咎由自取。其实,有些银行机构违规向客户提供贷款,虽不是用于炒股,但遭受的损失也不小。
    笔者认为,在国内外经济环境还没有根本好转的情况下,中国宏观政策取向不能改变,应该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在实体经济没根本改善的情况下,部分资金出于趋利的目的,会流入资产市场,并有可能造成“泡沫”。如果资产市场出现一定的“泡沫”是不可避免的,笔者倾向于严防楼市“泡沫”,把“泡沫”引入股市。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