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钱投到孩子身上,值!
    2009-07-10    龙一    来源:经济参考报

    前几天,陪同事去北京通州区一家历史悠久的钢琴厂为其5岁大的儿子挑琴,才发现这种昂贵的乐器有多好卖。金融危机虽然把欧美市场搅黄了,但人家在国内卖得比以前还火,基本上厂里刚有货,没几天就被扫光了。
    源源不断的内需从哪里来?安居于大都市的中产阶层的年轻父母挺身而出。在他们的人生规划中,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重要环节,从胎教到迈入高等学府,似乎每一步都在计算之内。只要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钱似乎不是太大问题,只要其能力所及,便会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社会力量,为孩子的未来铺路。
    还有这些孩子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大都攒了些家底,在教育投资上可以说扮演着激进左派和提款机的双重角色。当我那同事的父亲、孩子的姥爷听说目前孩子只报了围棋和绘画两个兴趣班后很生气,义愤填膺地问:“你们为什么不让孩子学钢琴?”结果是老人家直接把钱打到同事卡里,要求为外孙购置钢琴一台,并责令加急办理。
    如果觉得为孩子花两万人民币买台钢琴尚不足以证明年轻父母的决心,那么花高价买房只为上个好一点儿的幼儿园,或许说服力大一些。另一个同事的孩子今年9月入托,为了让孩子能享受到单位幼儿园的安全与便利,他很早就在内部论坛发出了求租贴,希望高价租住幼儿园附近的本单位宿舍。上万人的大单位啊,上世纪在幼儿园附近也盖了不少塔楼,但无奈近几年宝宝太多,且大家都盯上了本单位的幼儿园,自然是狼多肉少,同事运气不好没叼着。同事于是下了下狠心,高价买二手房,即便目前市场环境对卖方有利,还是毅然决然地买了。
    与住房、钢琴这些东西相比,每次50元到200元不等的各种亲子班、兴趣班、辅导班的费用就不太显眼了。但日积月累下来,绝对是一笔巨大开销。而且,这个班那个班未必真有效,拿钱打水漂的绝不在少数。但年轻的父母心甘情愿啊,对他们来说,与孩子的未来相比,钱又算什么?
    再说,与其他投资相比,把钱花到孩子身上,最值。孩子给予父母的回报,不是单纯的金钱上的满足,而是感情上、精神上的满足。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分为从生理到自我实现五个层次,把钱投到孩子身上,绝对属于比较高端的层次。如果从中能得到回报,比如钢琴考过了好几级,高考拿到600多分,按马斯洛的说法,家长很容易进入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状态。这或许是为人父母者最激动的时刻之一,达到其存在于世的三高境界———高度满足、高度兴奋以及高度和谐。当然,即便没有这种体验,父母们也会尽量在教育投资上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
    隐约记得,前几年,好像有个媒体估算过,从幼儿园算起,在大都市中把一个孩子培养到国内大学毕业,至少需要40万元。不知道这个结果是怎么得出来的。几乎可以肯定是,幼儿园、小学以及中学的赞助费不可能全部包括在内,否则这个数字放到20年的时间里是绝对不够花的。不过,对70后这一代家长们来说,40万元或者更多,都不过是个数字而已,既然生了他(她),就得对其负责,也得对社会负责。
    于是乎,认了命,决心像父辈一样,奋斗到老,奉献到老。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