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涨价还是“绑架”?
    2009-03-27    叶建平    来源:经济参考报

  每次成品油涨价,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是一种“绑架”。

  24日,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告诉记者们,这一轮成品油涨价,是自1月15日实行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以来,有关部门实施的首次油价调整;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使得中国燃油价格对国际市场的反应更加灵敏了。

  我很奇怪,既然对国际市场的反应更加灵敏了,那么自1月15日以后,国际油价也曾有过低点,2月17日甚至还跌破每桶35美元,在那个时候,我们的价格形成机制在哪呢?为什么就没说话呢?市场每次发出只追高、不追低的质问时,有关方面为什么总是不置一词呢?在这里,消费者显然被“绑架”了,所以电话那端的声音总是很微弱。
  今年以来,全国成品油库存大幅增长,成品油降价风为此从上海刮到了全国。尽管只是在国家指导价的框架内兜圈子,但些许的竞争还是让市场温暖了一把。不过好景不长,两家公司先是同步取消了低价促销,随后又不同程度地提价。在政府准备对价格作新一轮调整的预期当口,此举被怀疑为试图逼窄政府调价的空间。出乎意料的是,政府并未降价,而是在企业生存普遍困难、车主支出压力加大、春耕春播用油剧增的前提下,调高了油价。我们相信政府部门有自己的考虑,而不想为垄断企业所挟持。但是,他们可以被人说服,可说出的话为什么却不能令人信服呢?
  往后,汽车业和物流业恐怕要过一段紧日子了。都是上了国家重点扶持名单的行业,在未获支持之前,看来要先挣扎一番了。汽车业可能要稍好一些,毕竟有降低低排量车购置税的政策在先,但物流业可就不一样了。在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本来就比日本和美国多一倍,油价也比美国多出一倍还不止,中国公路早已被认为是全球最贵的公路。今天油价的逆势上扬,显然在挟持了相关行业的同时,也消磨掉了许多“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对于那些主要依靠公路物流的企业来说,油价上涨无异于雪上加霜。
  我们一直很诧异,中国的银行为什么总是全球最赚钱的银行?中国的石油企业为什么总是股市上最赚钱的企业?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其定价权不在市场的手里,他们缺少竞争压力,他们只赚不赔。当这些企业过多地追求自身利润、政府管制又缺乏力量且对破除垄断失去决心的时候,市场化改革便容易像坡上走车,进一退三;百姓利益也容易像水中捞月,徒唤奈何。
  我们也很不明白,企业的采购技巧和炼油技术为什么总上不去?精于内战而疏于外战,这是我们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们不明白,你拿着国家的资源去做买卖,亏了为什么总要全体纳税人为你兜底?同样采购价炼出的成品油,美国人一升可以卖到两元多人民币,我们为什么就非要卖四五元呢?总充当国际市场的“冤大头”,岂不白瞎了党和政府多年的培养?总拿自己的炼油环节作借口,就不怕给人以不思进取的感觉?
  我们当然也没有看透,为什么定价形成机制里,除了政府和企业之外,总看不见第三方的力量?何谓第三方?百姓、消费者是也。所以,听证会是少不了的。而即使有了价格听证会,也要让“货真价实”的老百姓参与,并提出货真价实的意见和建议。有了这第三种博弈力量,相信表达的渠道会更畅通,定价的结果会更让人信服。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