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石头从来都是会说话的。远处的《石头记》发的是一块“宝玉”的千古绝唱,而眼前的和田玉,说的则是一部值得我们警惕的“盛世危言”。 近两年来,新疆的和田玉受到了一场亘古未见的“礼遇”:在玉龙喀什河上,100公里长的河道上最多时聚集了30多万人、2000多台挖掘机,河道被挖得千疮百孔,水土流失异常严重,和田玉料的产量也急剧下降。“谁在制造‘疯狂石头’”的诘问,不时见诸报端。 对玉的尊崇,源于我们民族的文化情结。在玉石的光影恒久闪烁于我们民族文化殿堂的同时,各种围绕着玉石的情感、道义或暴力也长演不绝,最动人的莫过于当年的“和氏璧”。那么,和田玉有什么来头吗?传说中,共工所撞的“不周山”,就是今天的昆仑山,女娲所炼的“五色石”,就是今天的和田玉。即便在曹雪芹眼里难堪重用的一枚石子,今天也照样“飞黄腾达”了——原本几元十几元一颗的和田仔玉,现在据说好的已达每克上万元了。和田玉得此际遇,很难说是一种“荣幸”,还是一种不幸。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这都是好东西的一种天然秉性,不值得奇怪。宝石与其长睡于地下,不如一朝唤醒,永存人间。这些都不假。但关键是,我们为求得这些东西,要牺牲环境,要寅吃卯粮,因此也还要挨子孙的骂,值得吗? 其实,“淘宝热”这样的活剧,国外已经上演数百年了,而且总是伴随着血腥、暴力甚至战争。非洲凡是盛产钻石、黄金和石油的国家,多年以来烽火硝烟总是不绝,安哥拉就发生了20多年的内战。南非的金伯利镇是地球上第一颗钻石的发现地,那里原本有一座小山,采钻者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不仅把小山挖没了,还向下挖出了一个方圆17万平方米、深度达800米的大坑,被挖走的泥土足足有2000多万吨。由于钻石枯竭,金伯利镇三口有百多年历史的矿井已经关闭,小镇发展正面临着如何转型的困惑。 和田玉这类的现象,应该说问题都出在管理者的身上。长期以来,“秀”经济特色,亮发展“绝招”,总是许多地方政府乐此不疲的执政方式和手段。有时,不惜冒着资源枯竭、后劲丧失的危险,也要吸引眼球、扩大招商。在和田市最近举行的一次全国性会议前,和田市政府就向人们发出了“到玉龙喀什河里捞玉去”的邀请,岂不有点荒唐?这样的表现,原因在发展的浮躁症,根子在不良的政绩观。所以对政府来说,谨慎对待是当务之急。 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包括和田玉在内的许多珍贵矿产,目前已很难再采到,如果不抓紧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开采规划并严格执行,资源枯竭真的就不远了。为避免过度消耗,国外有许多矿产都是封存不动的,那种规划,那种制度的约束力,很值得我们借鉴。 要有严格的开采准入许可。由于对河道的破坏严重,玉龙喀什河上已禁止大型挖掘机的使用,开采者也都得到了准采证。但是从目前来看,准入条件的把握还是比较粗放的。今后,如何在开采资格的认定上做到公平、严谨、科学和规范,是必须着手解决的问题。 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短视的人对这一问题是没有感觉的,只有目光长远的人,才会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损耗联系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当然不易。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