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进入8月份,几场大雨把北京浇成了“落汤鸡”。交通拥堵就不说了,北京即便风和日丽交通也难消“阴霾”。单就城市排水而言,京城又现三年前的窘境,安华桥下道路几度失陷,积水最深时近两米,几十辆汽车全成了鱼鳖,水退后的路面一片狼藉。有人惊呼:北京到底还有多少问题需要暴雨“举报”? 奥运日近,北京究竟还有多少未被发现的问题,这里暂且不去探讨。仅就城市排水而言,据说,目前北京使用的下水道主要仍是明清时期铺设的,而且污水管道与排水管道基本不分。在2004年的那场大暴雨中,北京似乎已有所醒悟,全市各有关单位都做了临险预案。但是现在看来,我们还是没有找到一个彻底的解决办法,安华桥的排水还是要像三年前一样,靠抽水泵过日子。 没有一个现代化的排水系统和排污系统,这个城市根本不能称之为现代化的大都市。这个道理其实并不难懂,但是若干年来我们在大兴土木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猫下腰去审视这个问题,原因在哪呢?原因恐怕在于:下水道的活是一项“地下工作”,领导看不见,外宾摸不着,老百姓在不下雨的日子里也感受不到,所以有人并不重视。就像前文所提,如果没有暴雨“举报”,谁也不知道我们这个所谓大都市的生存环境竟然如此不堪一击。 这就是一个城市发展中的“灯下黑”现象——表面上光芒四射、豪气干云,实际上脚下模糊、根基不稳。在我们固有的观念里,江河湖海和住宅、道路、空气都是一个城市的生存要素,但似乎从来就没有把下水道也列入其中。其实在欧洲许多地方,人们基本上是先建下水道然后再建城市,而且是排水排污两分开,所以其水害耐受力可以历数百年而不衰。我国青岛的下水道也是100多年前由德国人建造的,在今年的大暴雨中居然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济南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况。北京这么些年来,我们见得多的是地面上各种举世瞩目的人力杰作,似乎从来就没听说政府在全市排水和排污系统的整治和改建上有过什么大设想和大动作,只有暴雨来时,才见到一些连“标”都治不好的应急措施。显然,这与一个首都的地位很不相称。 “灯下黑”的现象在经济领域里其实随处可见。比如,一些国际知名的大企业品牌刚性一度超强,外在形象曾经也近乎完美,但光芒下的阴影里,假账蠹虫啃开的黑洞终究没能逃过市场的眼睛,企业最终葬送了自己。又比如,许多城市道路日见光鲜,高楼日见茂密,但暗沟里的污水也日显其形,空气和江河中的异物也日见其多。这种污染如温水炖蛙,潜移默化,等人们发现并感觉到了的时候,决策者要么早已拍屁股走人,要么早已“功成名就”,再怎么强的“问责”也“问”不倒他了。所以,“灯下黑”无论是主观故意还是客观意外,造成的后果都是相当严重的。前者影响的是市场的健全,后者影响的则是生存的根基。 暴雨总还是要来的。在修路搭桥、盖楼铺线、发展经济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城市基础中的基础,永远是环境,是空气,还有下水道。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