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必须突破行政区划
    2007-01-05    徐殿龙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什么是市场规律?什么是优势互补?什么是区域协调发展?这些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一旦遇到行政“地盘”,拿到行政区划的“桌面”上,可能就很难说清楚,更难一下子解决了。
    随着生产全球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加快和持续发展,有的走出国门在一些国家建厂设点,有的在寻找更多的合作伙伴,他们不惜资金,不惜人才,甚至不惜技术,融入或进入一些国家和地区,使世界联系愈发紧密,使整个世界形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欧洲,首先成立了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叫比荷卢经济联盟,即现在的欧盟。美洲,美国为了建立与欧盟相抗衡的经济体系,与加拿大、墨西哥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于1994年开始运转。亚洲则有东盟10国加上中国的10+1体系。亚太经合组织是由太平洋周边国家组成的经济联盟,中国也是一员。这些无不表明,世界在变“小”,世界在不分你我,世界不断走向经济一体化。
    世界在发展,世界经济不断走向一体化,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虽然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中国区域经济也正在发生一个质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城市化、工业化从小板块向大板块集聚,市场发展产生了统一的需要、产业发展产生了规模集聚的需要、资源组合产生了配置效益的需要,城市化标志的人口集中、工业化标志的产业集中将使我国现代化从“点”向“面”的发展飞跃和提升。
    目前,代表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六大板块”,都有着不同程度突破行政区划的合作,在长江三角洲,上海、苏州、宁波等15个城市,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了18%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的区域之一。他们编制的“十一五”规划,涉及到综合交通网的建设与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规划、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等七个方面九个专项。与此同时,苏南、浙北各城市也以上海为中心,积极融入。在9+2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各方达成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提出“打破地区封锁,促进市场开放,加强沟通交流,促进共同发展。”在中部、西部、东北、京津冀等区域,在经济合作中也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以大区域进行统一规划的构想,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思路,全国打破省级行政区划,进行跨省区的统一规划,省级打破地区或县域规划,城市打破区际规划,正在各地展开,将开创中国经济史上的崭新一页。
    发展区域经济,顺应全球化规律,就必须突破行政区划,行政区划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国家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主要是“分”(行政划分),而后者则是“合”(经济融合),两者有着不同的运行方式和发展规律。任何一级的行政区划,都有自己的劣势和不足,加之行政区划会形成一些贸易的壁垒、生产的壁垒。因此,经济区域合作一定要打破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所谓“诸侯经济”,打破地域之间的行政贸易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行政壁垒,打破狭隘的行政地域观念,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否则,就很难适应新的形式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兼顾、共同富裕,逐步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发展区域经济,实现协调可持续,就必须打破原有的画地为牢、各自为政的狭隘观念,从经济发展与空间关系的角度来建立合作统一的思维方式,从而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参与市场资源配置的能力。要建立全球化的思维模式,打破行政区划的人为限制,加强信息的交流,促进该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适应新形势,按市场经济规律和规则,尤其是按照全球运作特点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强化区域内整体规划,优势互补,延伸产业链,实现资源共享和有序流动,创造好的体制环境,实现双赢和多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