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北京五四大街北大红楼旁,有一片宿舍楼,我在那里住过很长一段日子。往西不远的景山,往东大约一站多地的三联书店,以及沿着王府井大街北口往南溜达10分钟才到的人艺(人民艺术剧院),都是那几年我和朋友消磨时光的好去处。
与其他两处相比,人艺是我最爱去的。那里的话剧自然是好,而周围的小馆子也很对我的胃口。回想起来,在每次到人艺看话剧的十分兴奋中,至少有三分竟是对一顿可口饭菜的期待。
出了人艺往北一点儿就是东西走向的报房胡同,进去不多远就有两家馆子。南边的叫“桂福林”,北边的叫“剧人之家”。两家馆子一南一北两种风格,似乎是为我们这种喜欢下馆子但又不讲究精益求精的半吊子吃主专门开的。
“桂福林”打的是广西桂林特色菜的招牌,据说兼顾湘菜和粤菜的双重特点,但最当推崇的还是桂林米粉。这东西好吃不贵,而且不耽误时间,是赶场看话剧之前填饱肚子的首选。人艺的话剧一般晚上七点半开演,考虑到北京交通的晚高峰,有时候下班赶到人艺就奔七点了,如果不想买洋快餐,去吃一碗“桂福林”的米粉还是来得及的。
“桂福林”斜对面就是“剧人之家”,我常去的那会儿这个馆子卖的是老北京家常菜,后来听说加入了一些粤菜。回忆起来,当时饭馆里面的布置很得体,有人说它相当于人艺的“二食堂”。在这里吃饭,最好选在冬天的中午时分,人不太多但也不会显得冷清。你可以在一张靠窗的桌子旁无所事事地坐着,任凭和煦的阳光洒在身上,慵懒而悠闲地胡思乱想。这个时候的菜谱可以是南煎丸子和扒白菜,再要一碗米饭就齐了。要壶茶水是明智的,但未必非得是龙井不可,一壶“高沫儿”其实已经很对得起这个闲散而自在的时刻了。
在“剧人之家”吃饭,碰到人艺的演员是常事,有时候还能遇到一些“老戏骨”。大家既然都是来吃饭的,因此不必太当回事,否则都会觉得不自在。有一次,我和朋友在“剧人之家”吃饭,遇到了一个脸很熟的家伙,但谁也记不起他叫什么了,那位老哥最后点了一道疙瘩汤。不久之后的一个晚上,朋友打电话给我,兴奋地说在一本杂志的话剧海报上找到了“疙瘩汤”,原来就是那个谁谁谁。
过了报房胡同,不远处有一家沪菜馆子,里面挺干净的,而且每道菜的卖相都很好。再往北走几百米就到了美术馆的十字路口。很久以前,把在路口西南角的是一家韩国人开的馆子(如今已荡然无存),菜肴可谓是中韩合璧。记得曾在那里吃过一次炸酱面,附赠的配菜竟是半个洋葱和一小碟韩式蘸酱!从这个十字路口往西走上十分钟,就能去一个叫“悦宾”的小馆子吃到口碑不错的五丝桶和清炒虾仁。据传,“悦宾”是改革开放后成立的第一家个体餐饮企业,但这个说法我没考证过。
从美术馆的十字路口一直向北,会看到一家面馆,它的后面是三联书店,一个比西单图书大厦安静很多的购书之处,这里也是几年前本人娱乐版图的最北端。在三联书店马路对过的一个胡同里,隐藏着“刘宅食府”,大师傅做得一手地道的老北京家常菜。
有一次,我和朋友在那里吃完饭准备回家,食府中的一位阿姨热情地把我们让到门口,还说“圈子里的人都爱来这儿聚,欢迎几位常来”。我当时很想追问一句,您看我是哪个圈子的,但转念一想,附近又有人艺又有美术馆,估计阿姨一定是把我划进文艺战线了。这我倒是不反对,今后就照阿姨(可能搞过统战工作)的意思办吧——多和圈子里面的朋友来这里聚聚,谈谈先锋戏剧、聊聊野兽画派,末了喝碗豆汁儿散伙儿走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