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黑色星期五”的商业文化
    2006-11-28    新华社记者刘洪11月27日发自美国华盛顿    来源:经济参考报
    11月24日,美国感恩节后第一天,也是著名的“黑色星期五”。此中之“黑色”,似乎与噩运无关。因为从这天起,美国人开始圣诞大采购,商家记账,红色表示亏损(即“赤字”),黑色寓意盈利,所以“黑色星期五”意味着财源茂进。
    当然,也不乏一点美国式的幽默:店员、顾客都以此自嘲,认为这天肯定都忙得要命。可以说,没有一个西方节日,会像感恩节一样烙上深刻的美国印记;也没有一天像“黑色星期五”一样,展现出美国浓重的商业文化。
    深夜、人潮、疯狂的抢购,可以说是“黑色星期五”的第一个特点。在这个号称美国“最大折扣、最长消费时间”的日子里,最大一道风景,就是子夜时分从各个方向浩浩荡荡杀向各大商场、电器经销店的车队。
    国内有报道说,美国人往往凌晨三点即出门采购。其实不对,很多人不会这么晚!笔者的几位朋友,都是在23日深夜11点就出发了,但等他们渐近华盛顿郊外的“第一外卖场”(Prime Outlet)时便傻了眼,等待进入停车场的车队一眼望不到边,此中购物盛况,让车内的“红眼”购物一族也要感叹:“莫道君行早,路上更有早行人。”经验老到的排队者,更是棉衣、帐篷、睡袋,一样都不能少,只待商家子夜开门迎客的时刻。
    折上折,跳楼价,刷卡刷到你手软,这是“黑色星期五”的又一个特点。这天之所以成为美国的经典购物日,折扣巨大、价格便宜是一大主因。比如在许多商场,凌晨零时至6时全场六折。在有的电器店,近1000美元的笔记本电脑,最先进店者,150美元即可拿下——但数量有限,能否拿到超级便宜货,就要拼一拼眼疾手快的真功夫了,更重要的是,看谁能起得更早。
    “黑色星期五”是美国政府、商家、消费者共同打造的美国经典购物日,虽然每年仍有个别踩踏和争夺特价品“斯文扫地”的事,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黑色星期五”总体而言达到了有序、诚信、刺激消费的目的,体现出美国消费型社会的特点和成熟的商业文化。
    首先,商家是诚信待客。全场六折,就是实实在在的所有物品六折,不存在先暗中提价然后再标以大折扣的事件。弄虚作假一旦被发现,商家将遭受严惩。2004年美国一连锁商场就因为虚假打折,为蝇头小利付出数十万美元罚款,同时更付出高昂的诚信代价。
    其实,价格打折,质量、服务不能打折。即使是“黑色星期五”,即使是折扣低得近乎白送的商品,如果对产品不满意,顾客仍可以拿回去退换,根本不必找什么理由。
    再次,没有太多噱头式的打折方式。比如很少有“满100返XX券”的金字塔式返券促销,一般情况下,打几折就是打几折,顾客一清二楚。
    从一些商家的销售细节上,也可感受到美国人的服务态度。比如,冬日凌晨寒风刺骨,商家往往会给排队的顾客送上免费热咖啡或小食品,或者为志在电脑等超级特价品的顾客编号,让大家开门时不必太过拥挤。
    又比如,笔者亲眼见到,由于排队人实在太多,有两个人站错了队,但也已排了一个钟头,自然拒绝排到最后去。店员于是问队列里的人,“你介不介意让这两个人排到你们前面”,态度真诚,从头问到尾,征得后面所有顾客同意后,让两位排进队伍。风波消匿于无形。
    “黑色星期五”中还有一点感慨,购物的华人很多,但许多产品又都是“中国制造”!其中原因,大概是同样名牌的商品,国外要比国内便宜许多。颇为不合理的现象背后,或许就是所谓“品牌的力量”: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中国制造”的过程,赚取的只是辛苦钱;而向全世界输出品牌的美国人赚的才是大利,自然能让更多的利给美国消费者了。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