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跨国公司购并中国的龙头企业现在成了一个旷日持久的热门话题。激进的人说这种现象是“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理性的人说这种现象危害了中国的产业安全。
这种有些灼人的“热”反映了一种社会情绪,反映了人们对一些事情的担心,反映了人们对可能的危害的警觉。人们感觉到一种危害可能在临近,但是又无法准确判断这种危害会在什么时候爆发,或者这种危害的程度会有多大。于是,人们在很多的数据中去寻找答案,比如说,中国传统的优质品牌在近10年来的存活率不到30%,接近70%的传统名牌商品失去了竞争力;近5年来,其他国家对我国进行商品倾销的事件急剧上升,2005年累计达到48起;大规模的外资涌入,对支柱产业形成了全面的资本和技术控制的格局,这很可能引起我国对核心产业和相应的核心技术丧失控制力。
虽然议论者忧心忡忡,但操作者却是勇往直前。对于国有企业,管理者想被人兼并,员工想被人兼并,很多地方政府也想企业被人兼并;跟企业相关的经济主体都希望被兼并。因为道理很清楚,内资与外资只要改一个字,利益马上就会起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这就暴露了一对矛盾:企业的内生驱动力和社会理性相左。而产生这种矛盾的原因,在于我们竞争的游戏规则存在改进的地方。
首先是游戏规则如何保证公平竞争的问题。现在有两条规则,就像两条绳索,卡住了中国企业的“脖子”,一条是税率,另外一条是所谓“计税工资”。
现在,在竞争性行业,中外资企业税率差10个百分点以上,现在有多少个企业有10个百分点的利润?另外,中国的企业要提高自主研发能力,要提高员工素质,就意味着提高工资,雇用高薪酬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但中国内资企业的工资只有960元钱可以计入成本。超过960元要交公司所得税,不管盈利不盈利。如果变成中外合资企业,所有的工资支出都可以计入成本,税就全免了。你要是企业家会怎么选择?
其次就是如何构建企业的利益屏障。在一个市场经济体中,企业防止购并的主要利益屏障来自于三个方面,一个是企业的股东,一个是企业的管理层,一个是企业的员工。但在中国的国有企业中,管理层和员工及相当多的地方政府却缺乏这种利益屏障。联合国的工发组织一位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联合国有这么多成员国,中国好像是他印象当中对世界500强兼并、投资最有好感的国家。
中国现在正面对一个全新的改革开放环境,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开放战略的进一步推行,使中国更加深入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因为经济全球化不仅通过贸易的全球化加剧了全球产业的竞争,使各种传统的民族产业面临国际市场的冲击,更为重要的是,它还通过生产的全球化和金融的全球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更好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游戏规则,在保障公平竞争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中国企业的竞争能力,规范跨国企业的购并行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中国的产业安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