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大潮中冲浪
写在经济参考报改版之际
    2006-07-03    高鹤君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今天,当经济参考报将全新改版的报纸真诚地呈献给尊敬的读者的时候,我们都牢牢地记着这个诺言: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不辱使命!
    而这个新的起点,是经济参考报在认真梳理了25年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的起点,是面向辉煌未来的起点。
    历史的星空中,始终有一颗最明亮的星星在引领着我们前行,那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跳动的旋律。从1984年历史伟人邓小平为经济参考报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开始,到党的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到21世纪的以科学的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参考报始终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发展,并为之鼓与呼。
    尤其是在党的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经济参考报在市场旋律中的舞蹈更加多姿多彩。

市场化进程中的国际化潮流

    党的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中国的发展环境面临着一种崭新的局面:由于电子信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汹涌澎湃。这就决定了我们市场化的过程中同时要面对国际化的潮流。
    经济参考报敏锐地把握住了这种大的趋势,并在自己的报道中持之以恒地以国际化的眼光来观察市场化的进程。
    在1998年的“两会”上,经济参考报的记者首先嗅出了这种国际化的味道,率先报道了“两会”观察:《增强“世界观念” 谋划新的发展》。在这篇报道中,记者感受到“代表委员们以强烈的‘世界观念’,频频触及‘中国与世界’的话题。讲形势,‘全球意识’增强了;议大事‘眼界视角’宽广了。”并得出结论说“一个基本共识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更加关注中国的发展,中国更加离不开世界,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强烈的国际化意识成为经济参考报的重要报道特色。每年,经济参考报都会组织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系列报道,如《知识经济时代——中国能拿到入场券吗?》、《中国离“世界工厂”还有多远?》、《民企“外资化”惊现国民财富流失》等。同时,经济参考报社还高度关注一个一个的具体案例,如《海外招商引资盲目不得》、《外贸盯上中国股市》、《国内竞争国际化》、《中日贸易战打得起来吗?》、《三成外企从未按规纳税》、《加入世贸后首起中美反倾销案:我国53家应诉企业胜诉》、《千亿海外欠账亟待追讨》、《中国企业“国际定价权”再成焦点》等。

企业体制:市场化进程中的新老碰撞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的细胞,企业体制的好坏,关系到细胞的健康与否。健康的细胞能够促进肌体的茁壮成长,携带病毒的细胞就会带来肌体的坏死。同样,好的企业体制能够增强经济整体的活力,促进经济的繁荣,坏的企业体制则会阻碍经济的成长。
    中国企业特殊的成长历程,决定了中国企业是一个最复杂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不仅包含了大量的国有企业,还包括了大量的集体企业、民营企业、个体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合资企业、外资独资企业。而且,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运行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政策导向。当市场化的潮流滚滚而来的时候,在所有的种种“不同”需要规范在一个统一的规则之中的时候,这个群体中爆发的矛盾就成了市场经济进程中的焦点了。
    如何来透视这种种的焦点?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的要求成为经济参考报解剖这种种焦点的解剖刀。
    成长于上世纪90年代的人可能都知道私营、民营企业“戴红帽子”的现象:为了更好地发展,这些私营和民营企业找到一个政府部门挂靠,名义上是挂靠部门的企业,实际上是自己在独立发展。
    在中国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这些私营、民营企业主心里踏实了下来,便纷纷要求摘掉头上的“红帽子”。很多地方的私营、民营企业主顺利地摘掉了“红帽子”,也还有一些地方的私营、民营企业主没能够顺利地摘掉。2003年,经济参考报发现了这样的一个例子。
    湖南省益阳市有一家私营企业主要摘掉头上的“红帽子”,可是,4年都摘不掉。在这4年之中,副省长、市委书记、市长共作了10次批示,法院也经过了3次庭审,问题还是解决不了。8月10日,经济参考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谁能摘掉这顶“红帽子”》,有效地促进了这一问题的解决,履行了新闻舆论监督的职责。
    在大力维护民营、私营企业主的合法权益的同时,经济参考报更加关注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有力地维护国家利益。
    2000年10月31日,经济参考报发表了《郑百文:“龙头老大”跌落的背后》。及时揭露了郑百文弄虚作假、现代企业制度缺失、欺骗银行的种种作为,报道了这些作为造成企业亏空15亿元、负债25亿元、已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这篇报道使郑百文的种种丑行大白于天下,阻止了其继续作恶的行为,同时,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提供了真实可信的最新资讯,减少了投资者的损失。
    类似的报道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七成亏损源于“人祸”——包头市84户非正常亏损企业调查》、《部分国有企业“家族化”现象透视》、《法人走私,值得重视的新现象》、《行政干预掏空了美尔雅的家底》等。在这些报道中,经济参考报将视角放在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出现的利益角色的转变,及这种利益角色的转变带来的损害国家利益的冲动,呼唤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规则铸就秩序 市场化需要科学精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宏观上来看,是一系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体系的建立。这些规则体系既包括宏观调控体系,也包括了市场本身的规则体系,还包括公共产品的提供规则体系。这些规则体系铸就了整体的市场秩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统一的市场经济标准。
    因为我们是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决定了我们的这种转变充满了各种挑战性。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在各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体系的建立中,避免不了各种矛盾和问题。经济参考报要求自己站在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上、站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上来关注和报道这种转变中的各种现象。
    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从行政手段转向市场手段是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一直持续在我国的经济改革的过程之中。经济参考报一直关注这种转变,并及时报道这种转变的进程。
    早在2000年,经济参考报就发表文章,《渐次推进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有两道坎》,明确提出了利率市场化的大方向。2004年,经济参考报还专门推出了《求解中国宏观调控目标方程》系列报道,向读者解读了中国宏观调控逐步转向市场调控为主的大趋势。这些报道都得到了宣传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经济参考报高度重视在大趋势尚处于萌芽状态时抓住先机。早在1999年,经济参考报就提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技术创新》、《权威调查表明:外资在华技术扩散极为微弱》,并提出《市场化是创新的根本动力》的观点。2000年,经济参考报率先报道了能源的紧张趋势,发表了《国际油市——供求日趋尖锐》的专门文章,并发表了建议性的专访——《尽快建立中国石油战略储备》。2001年,经济参考报发表了著名经济学家专文——《内需为主应是长期方针》。2004年,经济参考报发表了《“区域极”战略:中国特色的全球化战略》。从现在的角度看,这些文章无疑具有鲜明的前瞻性;也正是这种前瞻性,确立了经济参考报的权威性。
    25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正好是从呀呀学语的儿童到风华正茂的青年的时间;对于经济参考报来说,也是从初创走向逐渐成熟的时间。在这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许因为稚嫩而步履踉跄,但是,我们有听懂经济旋律的耳朵,有把握潮流起伏的心灵,有成长中的风风雨雨的洗礼,我们相信,经济参考报能够成为冲击在经济发展潮流中的潮头冲浪者。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