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10-03-04 作者:记者 李新民/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今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布局‘十二五’的关键一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应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布局‘十二五’改革,着力培育内生增长能力,实现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变,这将为我国未来20年经济持续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迟福林建议,要从四方面推动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首先,要以加快城市化进程为重点推进行政区划改革,使城市化成为拉动国内消费的重要载体。 迟福林说,2009年以来,我国相继推出10多个区域发展规划。初步实践证明,依托城市圈或城市群经济推进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难度很大,需要按照城市发展规律打破某些行政体制的束缚:一、从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的现实需求出发和行政层级扁平化的要求,可以考虑增设副省级城市;二、将具备条件的县级市改为中等城市,使一批中等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三、考虑到部分城市群组团式发展的需要,支持多种形式的行政一体化探索;四、支持地方因城市经济发展需要撤县改区。 其次,应以实施农民工在城镇的安居工程为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由于城乡分割体制限制,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农民工无法在城镇安居。 基于此,迟福林提出三点建议:推动实施全国范围内的“农民工安居计划”,要大中小城镇发展并举,在中小城镇率先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因地制宜地安置农民工;同时,加快房地产相关领域的改革,尽快征收物业税,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保障力度;此外,还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改革。 第三,要建立中央地方规范的公共职责分工体制,并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新突破。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中央地方规范的公共职责保障制度。”迟福林说,建立中央地方公共服务分工体制,使各级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上的职责能够明晰化、法定化、可问责;在明确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责的前提下,按照全国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测算各级政府所需要的财政支出规模,建立政府间财政能力均等化的转移支付制度;推进行政体制与财政体制的联动改革。 第四,加快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将对扩大消费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过去十年,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下降13个百分点左右,工资占GDP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左右。”迟福林说,“假设这两个指标都保持在十年前的水平,以2007年GDP水平测算(25.4万亿元),劳动报酬按13%折合,意味着劳动者能多拿到3万亿元的收入。” 迟福林提出,“十二五”时期,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要严格控制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合理控制企业收入,明显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一要打破行政垄断,把国有资产配置主要限定在公益性领域,建立常态化的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收租分红机制;二要加快工会制度改革;三要充分发挥财税体制在再分配中的“杠杆”作用,既要实现政府财政预算透明化,在控制行政成本、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上有所作为,又要在开征遗产税、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开征物业税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