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备受关注的创业板市场已经平稳落地,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的推出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那么,下一步我国资本市场建设的重点在哪里? 多位代表、委员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此前多年时间里,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重点主要在场内市场方面,而接下来时间,这一建设重点将向新三板市场等场外市场转移,这也是很多代表、委员对资本市场发展的新期待。
创业板市场容量尚显不足
十年磨一剑,经历漫长的等待后,创业板市场终于在2009年破茧而出。数据显示,作为资本市场的“新生力量”,去年58家创业板公司整体业绩增幅达到了47.5%。 针对创业板的推出和运行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代表表示:“推出创业板意义重大,但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还只是杯水车薪。” 辜胜阻表示,他对目前创业板的成绩是满意的。去年以来政府对中小企业给予很多关注,但中小企业融资难、负担重的难题光靠创业板仍然不够。创业板只能解决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据分析,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创造的国民收入已达到总量的60%以上,在增加税收和实现充分就业等方面,中小企业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在扩大政府投资、扩大银行贷款的过程中,大量资金流向国有企业而没有流向中小企业,资金瓶颈使很多中小企业陷入困境。
中小板和创业板亟待改进和完善
全国工商联在《关于尽快改变证券市场中小板“大多、中少、小无”不合理格局的提案》中称,“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难在小企业。这个问题在证券市场上表现也很突出。” 按企业上市前一年的主营业务收入的初步统计发现,在2009年底之前上市的327只中小板股票中,大型企业218家,占66.7%,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亿元的企业7家;中型企业109家,占33.3%;没有一家小型企业。2009年在创业板上市的35家企业中,大型企业8家,占22.9%;中型企业27家,占77.1%;没有一家小型企业。 在中小板中,按企业上市时间分类的营业收入平均值来看,呈逐年上升趋势;再按企业上市时间分类的企业规模来看,中小企业越来越少,大企业越来越多。这种中小板企业的分布格局已经越来越远离创立中小板的初衷。 “不论是从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还是从改变中小板‘大多、中少、小无’不合理格局的现状来看,作为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中小板和创业板都亟待改进和完善。”全国工商联表示。 根据全国工商联的建议,中小板和创业板要以中型企业为主,适当增加小型企业比重;大型企业特别是年营业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不宜上中小板和创业板;已创立5年以上的企业不上创业板;科技含量不高的企业,诸如房地产类的企业不上创业板;尽快调整大、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并根据新的标准考量企业登陆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条件。
建立场外市场的条件完全具备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对记者表示:“在融资融券、股指期货推出后,下一步我国资本市场建设的重点将向新三板市场等场外市场转移。” 在《关于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大力发展证券场外交易市场的提案》中,贺强称,交易所场内的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容量有限,门槛较高,大量的中小企业是不可能通过这些途径发行上市融资的。因此,交易所场内的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贺强认为,要想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就必须要大力发展场外的证券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可以遍布全国,容量很大,门槛较低,场外交易市场可以大量地容纳中小企业发行上市,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仅如此,场外交易市场的建立将极大地促进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使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的渠道不断拓宽。 实际上,我国在1998年以前就已经建立了一个初具规模的证券场外交易市场。当时我们建立了29个地区性的证券交易中心和N
E T与ST A
Q两家全国性的法人股市场,场外交易市场的建立,扶持了当时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不断扩大,我们为防范金融市场风险,将证券场外交易市场全部关闭。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水平不断提高,证券市场的法规不断完善,目前已经完全具备重新建立证券场外交易市场的条件。”贺强说,我们相信,场外交易市场的建立不仅增加了证券市场的层次,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力地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