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二届中国ESG学术研讨会——ESG与新质生产力培育在北京举办。会议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ESG研究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承办,并获得国家标准委ESG标准化项目研究组和北京环境社会治理协会(筹)支持。会议邀请专家学者围绕ESG(环境社会治理)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路径和可行机制展开深入讨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王文举在致辞中表示,ESG作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实践工具,正在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从理论层面看,ESG通过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维度,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了系统性的分析框架;从实践层面看,ESG引导企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动技术创新,促进要素高效配置,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
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曾晓亮指出,企业创造的价值与被认可的价值之间往往存在差异,而信息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强调,对于企业而言,尽责管理所塑造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人而言,自身价值的提升固然重要,但真正价值更多体现在对他人价值的影响与贡献之中。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陈德表示,从ESG的要素逻辑出发,需特别关注治理因素在ESG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他指出,企业的ESG表现主要受到外部环境、内部企业特征及治理因素的影响。企业的ESG治理应始于披露,但不应止于披露。关键在于正确评估ESG事项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及有效披露,建立符合我国国情要求和战略远景的ESG理念。在ESG治理目标框架下,企业如何利用ESG理念实现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中国ESG研究院院长柳学信指出,ESG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投资框架,能够前瞻性地评估企业的可持续能力,为企业和投资者挖掘出与可持续目标相契合的高质量发展和投资机遇。同时,ESG还能激励企业发挥多元价值属性,探索有利于企业、环境、社会和人类共生发展的可持续路径。柳学信强调,未来的ESG实践驱动机制将从合规驱动转向价值创造,这需要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与政策,加强国际合作,构建更为健全的治理体系。在理论研究方面,应关注不同制度环境下ESG披露与ESG投资的驱动机制及其经济后果,深入探讨ESG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以及标准制度对企业行为的具体作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ESG研究院研究员、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助理潘娜副教授发布了《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2024)》。报告总结了当前中国城市ESG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应以顶层设计推动城市ESG水平全面提升,因地制宜攻克环境瓶颈,精准施策提升社会公平效能,规范标准赋能治理效能升级,协同联动助推城市群均衡发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ESG研究院研究员、工商管理学院讲师伞子瑶发布了《上市公司ESG评价研究(2024)》。报告指出,我国上市公司ESG整体表现稳步增长,但相对国际领先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同时,虽然上市公司对ESG评价已有较高关注,但对评价系统的指标含义以及如何改进ESG表现的路径尚不清晰。报告建议机构投资者重点关注ESG表现良好的公司。(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