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城乡融合发展”试点追踪|产业协同 资源融通 城乡共美
——重庆西部城乡融合发展迈上更高水平
2024-12-31 记者 李松 来源:经济参考报

  包括重庆江津、永川、潼南、大足等在内的重庆西部片区是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承担着推动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等重点改革任务。近年来,重庆西部片区以城乡融合改革为牵引,推动产业协同、资源融通、城乡共美,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不断取得实效。

  挖掘农业新业态 开拓乡村发展新场景

  城乡融合,产业协同是基础。江津区是重庆农业大区,盛产花椒、柑橘、水稻等农产品。近年来,江津抓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资源优势,持续推动国家级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

  江津是全国知名的青花椒产地,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椒香浓郁、麻味纯正的花椒产业,全区椒农62万多人,花椒年产量超过28万吨。“以产业协同带动农业增值,以工促农带动乡村发展。”江津区农业发展中心主任吴宁介绍,江津在花椒主产区旁,科学规划布局花椒加工冷链、商贸物流等各类平台,推动了花椒产业增值、农民持续增收。

  “厂前便是农产地,厂内就有加工区。”在江津区先锋镇,作为花椒加工龙头企业,江津骄王农业开发公司一年花椒采购量6000多吨,企业还开发出花椒油等20多种加工产品,让绿色农产品“变身”为优质消费品。

  而同样位于先锋镇的江津国际花椒城,占地300多亩,是西部地区最大的花椒、辣椒等火锅食材、调味品一级批发市场。在这里,江津青花椒旺季一天交易额能达到500万元,同时配套建设了花椒加工筛选、冷链物流综合化服务设施。

  “鲜花椒储藏周期比较短,而通过冻库保存、错季销售,平均售价能提高50%以上,农民收益自然增加。”江津国际花椒城品牌推广负责人吴孟刚说。

  吴宁告诉记者,在推动城乡产业融合过程中,江津区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建设花椒产业城、食品特色产业园、农产品加工示范园等功能性平台,建成了集生产加工、观光旅游、休闲体验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区,全区农产品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370亿元。

  依托城乡产业协同,挖掘农业产业新业态、开拓乡村发展新场景……在重庆潼南区,涪江畔的大佛坝片区有不少很受年轻人喜爱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通过持续培育,社会资本下乡流转农户农房,创意性地改造成蔬菜咖啡、乡村酒吧等经营新业态;国有企业与社会资本、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合作,发展涪江天街、幸福街花儿巷等消费新场景;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还牵头运营了共享农场、蔬菜研学实践基地等。

  “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城乡产业互动协同,有力推动了乡村产业增值,农民持续增收。”潼南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重庆市潼南区柏梓镇一带景象(无人机照片)。  记者 王全超 摄

  资源融通 激活城乡发展潜能

  城乡融合发展,离不开“地、钱、人”等要素融通。近年来,重庆西部片区持续推动强村富民综合改革,畅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通道,在激活乡村既有要素资源潜能的同时,力促城市人才、资金、技术入乡更顺畅。

  在重庆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一个集稻谷种植、乡村研学、农业科研于一体的“五彩稻田”农旅融合项目开业不久,迅速成为当地乡村游“网红”打卡点。

  “过去,乡村建设面临规划难、用地难。”该项目负责人说,“通过村规划前置布局,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集中供地,我们建起近3亩的水稻科普展馆和旅游接待设施。游客在这里既能看又能玩,挖掘出农业的多元价值。”

  依托农地相关改革,大足区累计盘活农村建设用地3200多亩,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升级,一批农文旅融合项目蓬勃兴起,大足石刻文创园内,雕塑艺术、工艺美术、数字文创等方兴未艾;“如梦荷棠·山湾时光”景区里,花开十里,游人如织。

  搭建更多促进城乡要素融合的制度“基础设施”,让资本、技术下乡更顺畅,盘活更多乡村资源。在重庆永川区,依托农村产权公共流转交易平台,已流转承包地经营权2.09万亩、林权0.36万亩,推动了农业农村资源的盘活利用和持续增值。

  南大街街道黄瓜山村是永川区城乡融合示范村,这里基础设施完善、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有基础、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村党委书记刘刚告诉记者,为了盘活农民闲置农房,村里按照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改革要求,引入社会资本,流转农房使用权,发展起乡村民宿项目,一套农房一年流转费用有5000多元,增加了农民收入。

  “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有序引导城市资本下乡,黄瓜山村特色种植、乡村民宿、餐饮接待等各类产业项目发展方兴未艾,已累计吸引各类社会投资接近3亿元。”刘刚说,城乡资源要素紧密互动,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最终受益的还是广大村民。在黄瓜山村,通过对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并配股到户,村里2000多户村民,户户都成了村、社集体经济组织的股东,享受到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分红收益。

  互联互通 实现城乡共美

  在重庆西部片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不仅仅是产业协同、资源融通,更是要依托城乡互嵌的空间格局,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共美,发展更加和谐。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规划建设。在潼南区大佛街道前进村村民黄小明家,3层小楼通了自来水和天然气,房前屋后的地块还划出了菜地和园地,既兼顾了农民生活需求,也起到了景观美化的作用。

  宜居建设不仅要实现单家独户美一点,更要有系统思维并整体规划,通过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逐步补齐乡村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实现美一片,这对于潼南这种乡村居民居住相对零散的村情而言,更是必要。

  大佛街道将沿涪江分布的前进、丰产、新生三个村作为统一的宜居片区进行打造,除了实行垃圾统一收运、供水提质保障之外,还对片区内20多户农家老院子进行风貌维修改造。

  “生活更宜居,交通要先行。为了让乡村内部道路更通畅、外联道路更便捷,我们在片区内规划了‘三纵四横’路网,改扩建乡村道路4公里、新建9公里,让村民生产生活更方便。”大佛街道党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统筹布局。位于长江边的永川区朱沱镇远离城区。以前,这里的肾病患者做血液透析,每周要往返城区两三次,一次来回就是100多公里。如今,镇卫生院建起标准化血透室,配置了10台机器,来自永川区人民医院肾内科的副主任医师高进下沉卫生院,为周边患者提供服务。

  “晚期肾病患者容易并发休克、心衰等症状,原来乡镇医生缺乏经验,往往不敢治疗。”朱沱镇卫生院负责人介绍,作为“县聘乡用”的下沉医务人才,高进不仅在镇卫生院临床一线治疗患者,还通过带教、讲座等方式,提升了科室的整体诊疗水平。

  在永川,通过“区聘镇用”医务人员,推动了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向乡镇、向农村延伸覆盖,真正把“城镇15分钟、农村30分钟”医疗服务圈做实了,使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断扩面提质。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