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教程》《新型生产关系》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本次会议由西南财经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教学科研机构和智库单位的专家学者参会。
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孙殿明指出,“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论述,在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规律的认识;在实践上为新发展阶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社长郑文斌指出,《新质生产力教程》及《新型生产关系》力图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学科体系建设,进一步阐释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前者以理论阐释、逻辑架构和案例分析,解读新质生产力理论,助力学科体系建设;后者阐释新型生产关系核心概念,推动学术体系发展。
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助理、经济学院院长盖凯程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韩文龙就《新质生产力教程》《新型生产关系》两本书的主要内容作了介绍。
盖凯程指出,《新质生产力教程》一书具有前沿性、理论性和系统性,通过丰富的理论阐释、严密的逻辑论证和翔实的案例分析,提供了立体、多维、精准的知识图谱。韩文龙表示,《新型生产关系》一书沿着“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重要着力点—最终落脚点—重要辨析”的思路展开知识图谱,具有系统性、时代性、实践性和国际性等鲜明特点。
在学术研讨环节,专家学者围绕“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的研究脉络、研究方向以及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构建等多角度展开了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都阳从经济增长动力模式以及新技术革命两个层面分享对于新质生产力的见解。都阳认为,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是新的经济增长动能的新方向与指导性概念。要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机遇,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新质生产力提升紧密结合起来,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从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的历史背景出发,分析为什么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建立在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之上,以及为什么新质生产力不是简单的技术创新问题,更是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需要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杨志勇认为,要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需全面深化改革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要从不同角度理解新质生产力,促进科技创新,加快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更快实现。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李鹏指出,新质生产力研究既是学术前沿的理论热点,也是破解实践难题的现实重点。未来研究应聚焦政策的实践落地,以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尤其是注重体制机制创新与制度体系完善,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谢富胜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探讨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他提出“数字化产业生态系统”概念,认为未来生产组织形式将通过数字技术连接创新研发型核心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大规模生产企业。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书记孙景宇指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需结合内外部环境,通过国际开放合作营造国际环境,以更高效的资源整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协同效应,进一步实现中国生产力的持续提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乔晓楠指出,我国注重在稳增长的基础上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是在生产环节推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助力技术赋能产业升级;二是在分配环节加大民生保障力度,稳定就业并促进收入增长;三是在交换环节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循环,提升经济韧性;四是在消费环节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