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古大都会也。有江山之雄,有文物之盛。”成都,这座拥有4500年文明史的城市,3000多年来城址未移,2000多年来城名不改。
千百年来,它历经灾难、战火,却始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传承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孕育出独具魅力的天府文化。
何以成都?
她是历经数次大移民和文化大融合的开放包容之都;
是诞生了太阳神鸟、都江堰、交子的创新创造之都;
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诗意栖居之都;
是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奋进中的创新之城。
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十大古都之一,在天府文化的涵养下,成都正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
开放包容
虽地处四川盆地,但成都自古以来从不封闭。
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静静陈列着一件约有4000年历史的十节玉琮,它并非金沙时期的本地作品,而是带有典型的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烙印。这件玉琮在被打造出来之后跟随人类辗转迁徙,来到了近两千公里外的成都平原。
这件玉琮,正是3000多年前位于长江上游的古蜀人与长江下游文明交往互动的生动见证。
此外,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汉代织机模型,以及丝绸之路沿线遗址中出土的文字锦等,都见证着成都与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以蜀锦为媒开展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
四川省历史学会名誉会长谭继和说:“在数千年巴蜀历史文脉的发展变迁中,成都历经多次大移民和多元文化的大碰撞、大融合的洗礼,造就了这座城市从古至今‘驰骛乎兼容並包’(汉代司马相如语)和开放发展的城市精神。”
成都的开放包容,让历史上诸多名人在此建功立业,这些名人也共同创造着成都的历史——
秦国人李冰出任蜀郡太守,主持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成都从此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安徽人文翁在成都大兴教育,创办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地方政府官办学校“文翁石室”,以教育开化民智。史学家班固曾记载:“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还有“外来户”诸葛亮在成都辅佐刘备治蜀兴川,留下千年佳话。为纪念他而建的武侯祠至今仍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
“从古诗人多入蜀,前有杜高后黄陆。”——成都还是许多古代文人或游历、或避乱、或奉使的第二故乡。人杰地灵的蜀地,瑰丽多彩的巴山蜀水,让入蜀的诗人们灵感不绝。
杜甫流寓成都期间,留下240多首伟大的诗篇。李白、温庭筠、柳永、陆游等诸多大家也在客居成都期间写下大量传世佳作,甚至攀上创作高峰。他们与成都相互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也让成都自汉代起便成为工商业繁华之都。
在成都曾家包、羊子山汉墓出土的“市肆”画像砖上,描绘着汉代成都熙熙攘攘的道路与市集,表明当时的成都已是西南的经济重镇和交通枢纽。
唐代时,成都的经济、文化发展迅猛,成为当时全国最繁华的两个工商业城市之一,“扬一益二”的说法闻名遐迩,让李白、杜甫写下“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等诗篇。
两宋时期,成都的纺织、酿酒、陶瓷、制盐、造纸、印刷等手工业百业勃兴,市场空前繁荣,并催生出了包括花市、锦市、药市在内的“成都十二月市”,商贸繁华程度可见一斑。
两宋之后,成都延续了西南政治、经济、文化重镇的地位,农业、手工业发达,蚕丝、茶叶、中药材等产品远销四方。到了明末清初,成都地区被多次战争严重破坏,此后通过“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政策和大规模重建,成都城市经济再度恢复繁荣。
如今,行走在成都的巷陌,一处处名胜古迹向人们静静诉说着成都的前世今生。
有着300余年历史的祠堂街,通过有机更新,在保护好6栋百年建筑和老梧桐树的同时,引进10余家西南首店,打造集艺术、商业、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艺术商业社区”,与周边的成都博物馆、四川省图书馆一起,为市民构建起“十分钟文艺生活圈”。
“金沙太阳节”、都江堰放水节、双遗马拉松,成都正探索文商旅体融合发展之路,让更多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通过技能大赛、名家工作室等方式,加强蜀锦、蜀绣、漆艺的保护传承;推动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申遗保护,推动宝墩、东华门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让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中历久弥新。
在成都,新潮与传统、快节奏与慢生活正相融共生,成为这座城市的一体两面。
在这里,一分钟可以泡上一碗盖碗茶、欣赏一场川剧变脸,也能整装下线一台汽车、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完成600亿亿次计算……
城市的发展也跑出“加速度”。2022年,成都市GDP首破2万亿元;2023年,成都市GDP2.21万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7,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3。这座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腹地城市,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拥有双国际机场,国际班列通达境外117个城市,是全国五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之一;航空枢纽客货运吞吐量、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数、外贸进出口总额均居中西部首位;在蓉获批设立的外国领事机构23家;已与五大洲113个国外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关系城市。
一批跨国企业也积极与成都携手发展。
空客在欧洲之外直接投资建设的首个飞机循环利用项目落地成都,英特尔、西门子持续在成都增资扩产,GE医疗中国精准医疗产业化基地项目落地成都……截至目前,31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16家外资银行、30家外资保险机构在成都设立分支机构。
随着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成都2024汤尤杯、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等一系列国际盛会的成功举办,成都正进一步成为开放前沿,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演员表演传统川剧《变脸》。 新华社发(付海旭 摄)
成都博物馆的汉代陶说唱俑和其文创产品(左)。 记者 王曦 摄
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科学城(无人机照片)。 记者 王曦 摄
创新创造
在成都城南繁华的金融城CBD,有一座交子金融博物馆,馆内以诸多文物展陈勾画了诞生于成都的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的前世今生。
自交子诞生至今,已整整一千年。
北宋初年,蜀地专行铁钱,铁钱币值低,重量大,不利于贸易发展。与此同时,当时造纸和印刷技术精进,为交子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在此背景下,先是在成都民间诞生了私交子,而后的公元1024年,北宋朝廷正式设置益州交子务。至此,“交子”由官方发行与管理,面额固定,“保证金”制度也同步创立。世界货币史上第一张由官方发行的纸币由此诞生。
之后的南宋及元代,官方进一步完善了纸币流通理论及实践。13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专门用一章详细介绍了中国纸币。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说:“最早的欧洲纸币是受中国的影响,于1661年由瑞典发行。”
“交子的发明是人类货币文明史上的重大创新。”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何平说,传统中国的纸币使用实践至今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创新,是贯穿成都数千年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的城市基因。
薄如蝉翼、精美绝伦——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太阳神鸟金饰甫一出土便震惊世人,让人不禁惊叹3000年前古人的想象力及铸造技艺的精湛。它也在众多国宝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
“四六分水、二八排沙”,2300年前的成都先民创造性地运用泥沙运动力学原理,建造出都江堰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提花织机,出土于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水平;
成都还是秦汉时世界漆器制造中心和世界最早雕版印刷术起源地之一……
即使到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成都仍然以“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姿态引领时代潮流。
全国第一个股票场外交易市场“红庙子”诞生在成都;
全国第一家“农家乐”诞生在成都;
成都还是最早的农村改革发源地之一,是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重点区域……
如今,创新创造正成为驱动这座两千万人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不断取得新成果;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叩问”宇宙线起源之谜;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建成投用;聚焦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生态环境等领域开展前沿研究的首批“天府实验室”投入运行;西部(成都)科学城已布局6个大科学装置,其中2个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布局……
这些聚焦“从0到1”原始创新的科学装置,以及首创于成都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等创新举措,正使成都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
有了“从0到1”的创新,还需要“从1到100”的产业化。为此,成都正加快构建一批先进的孵化平台、中试平台、产业基金,加强人才培育与引进,让更多的创新成果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在成都高新区,新型显示产业已聚链成势,正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柔谷”;在青羊区和新都区,航空航天产业已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在成华区,70多家工业机器人企业在产业园区抱团发展,产品远销数十个国家;在新津区,轨道交通产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今年10月份以来,成都以产业园区为重中之重,启动“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力争通过五年时间努力,大幅增强“成都园区”品牌效应,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动能正积蓄成势。”成都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丁小斌说,成都已集聚146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3万家,科创板上市企业19家。2023年,成都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2.4%,以“揭榜挂帅”等方式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14个。
聚人才、聚资源、聚产业,成都正深耕创新土壤,使一大批创新主体在这里迅速生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4版全球创新指数(GII)的“科技集群”百强榜中,成都位列全球第23位。
诗意栖居
在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以北,有一座摩诃池公园,天气晴好之时,不少市民在此散步、休憩。
“摩诃古池苑,一过一销魂。”隋唐时期,摩诃池是成都重要的游览胜地,也是无数文人墨客吟诵过的园林,杜甫、陆游等众多文豪都曾泛舟其中。
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蒋蓝说,摩诃池是成都古园林的重要代表。唐宋时期,成都的官家园林有70余座,私家园林更是不胜枚举。赏花游园、宴饮畅谈是当时的人们对闲适生活的表达。
彼时,成都还是远近闻名的花城,四季名花不断。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成都的繁花盛景慰藉了杜甫漂泊的心灵,他一改此前沉郁顿挫的诗风,用多首意境明快的诗歌咏颂这座花城。
可以说,自古以来,成都就是一座花园城市。这里不仅寄托着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向往,也成为众多诗人笔下诗意栖居的“桃花源”。
如今的成都,延续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保留历史文脉的同时,将公园城市作为回应新时代人居需求、塑造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实践。
植被繁茂、湖水清澈、风景怡人。走进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仿佛走进一个大公园,这里在设计之初就兼顾了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吸引着海内外人才纷至沓来,现已累计落户项目超300个,培育推动6家企业成功上市。
“良好的创新氛围和舒心的环境,让我们的团队能心无旁骛地潜心科研。”成都凌泰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旭说。
而在成都老城区,老街区和老旧小区的改造焕新也遵循着公园城市理念,保留城市记忆、实现生态价值转换,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猛追湾,成都锦江边一处老工业区遗址,如今成了年轻人的热门打卡地。在旧城改造过程中,这里将7条街巷有机更新并连成一片,滨江车道变为人行街区,充分挖掘在地文化,沿街引进书店、咖啡馆、特色餐饮店、文创空间等,延续了几十年的川剧票友俱乐部、老剃头铺子也得以保存,时尚范与烟火气相互交融。
“城市发展不是摊大饼,特别是在老城区,如何将保存历史文脉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是公园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院长陈明坤说。
如今,成都已有公园超过1500个,已建成绿道9000余公里。公园,已深深融入成都市民的日常生活。
清晨,晨跑爱好者组成的“跑团”在各大公园开跑;
白天,百岁的人民公园和鹤鸣茶社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这里或喝茶、或采耳、或“摆龙门阵”;
夜晚,沿着锦江滨河步道散步的市民络绎不绝,一艘艘“夜游锦江”的游船带领游客沉浸式走进成都的“烟火人间三千年”;
周末,在环城100公里绿道骑行“画圈”、去各大公园露营、到周边爬山成为成都市民最热门的户外休闲方式。
古时成都的文雅之风、市井之韵也延续至今,并有了新的诠释。
成都国际诗歌周、“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天府书展等丰富的文化活动沁润着市民的生活。而散落在大街小巷的108个剧场和音乐厅、196家博物馆、3000余家书店、8000余家咖啡馆、1万余家茶馆、2万余家火锅店,则成为这座城市“文化味”“烟火气”“幸福感”的鲜明注脚。
“细枝末节”关乎城市温度。成都正培养发展一批社区规划师、乡村规划师,让社区和乡村更有“邻聚力”;家门口的“菜市书屋”成为离市民最近的共享书房;助老食堂、儿童乐园,关爱“一老一小”的“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正在建起。
这座城市温度和发展热度并存的城市,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才汇聚于此、追求梦想,共同书写成都的现在与未来。
锦江悠悠,润泽天府。平原辽阔,海纳百川。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成都正赓续天府之国历史文脉,着力打造开放包容、创新创造、诗意栖居的现代化大都会,以昂扬奋发之姿谱写中华文脉传承发展的锦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