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里,许昌市襄城县雷洞村的杨胜杰正招待外地来的客人,这两年他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开起农家乐,每天忙得不亦乐乎;鄢陵县李孟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会民则感觉“腰杆更直了”,因为首宗“农地入市”后,社区净入账300万元……在河南省许昌市,改革实践正覆盖乡村阔野,改革红利正辐射城乡发展。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8个部门联合发文,确定许昌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也是河南省唯一、全国11个试验区中仅有的两个全域试验区之一。
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是促进地方发展的强引擎,也是服务国家战略的试验田。5年来,许昌先行先试,有力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农村资产抵押担保产权权能、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等6项试验任务,努力把试点变亮点。
如今,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已在许昌全面铺开、见行见效,探索出“城乡融合、共富共美”的“许昌模式”。
“架梁立柱”先行先试
探访许昌各地,先行先试的改革体现在多个领域:长葛市积极探索小型园区“点状供地+土地超市”模式;禹州市发挥资源优势,以高“智”量发展为引领,让城乡融合的支撑更强;襄城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
作为河南唯一的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许昌发展基础扎实,民营经济活跃,创新创业氛围浓厚,且位于省会郑州都市圈核心区,城镇人口占比55.18%,人口比例整体较为平衡。
经过长期积累和发展,许昌县域经济发展各具特色,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竞争力强,服务业增速快,农业产业化程度高,新型农业经济主体超过1.3万家,为承担试点任务提供了良好基础。
河南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支持文件,47家省直部门先后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向许昌下放110多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减压减负增活力,助推许昌“加速跑”。
压力给到许昌:如何进一步把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的“规划图”变成“施工图”?
许昌明确提出,要围绕“人往哪里去、地从何处来、钱从哪里出、权能如何用”破题发力。
探索实践中,许昌主动谋划和落实试验区建设,在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城乡深度融合、生态环境优美、精神文化富足、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持续用力,全面启动实施质效提升、科技赋能、开放提质、协同共建、增收富民等九大行动,不断完善“架梁立柱”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机制。
许昌城市航拍。 乔利峰 摄
用好改革抓手
2020年6月,马栏镇李孟社区的土地公开拍卖出让公告在网上发布,随后顺利成交,面积34.136亩、成交额689万元——打响了许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第一枪,标志着集体建设用地实现了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利。
首宗“农地入市”的探索实践,具有标志性意义。
乡村振兴一直面临“两难”问题:一方面,搞特色小镇、振乡村产业,地从哪里来?另一方面,农村闲置土地“沉睡”,亟待破解权属关系瓶颈、合法整理盘活、助力实业发展,让城乡双向赋能。
“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这项改革任务,正剑指这一难题,也是许昌承担的试点任务中最为关键、最具突破性的一项。而首宗“农地入市”的成功实施,无疑是许昌推动这项改革的“开门红”。
“经计算,李孟社区居民委员会最终净收益约300万元,社区壮大了集体收益、为民干事有了‘本钱’,居民也获得了‘分红’,各方都真真切切地享受到政策红利。”鄢陵县自然资源局所有者权益和开发利用股股长李军民介绍。
此后鄢陵县的另一宗“农地入市”交易,更是实现多赢。占地307亩的柏梁镇黄龙新型农村社区,在建成后长期空置,群众反响强烈。鄢陵县就借助城乡融合发展的东风,成功拍卖出让了该项目用地,出让交易额2.66亿元,盘活地上建筑物和附属物面积21.7万平方米,评审值4亿元,既探索解决了遗留问题,又盘活了土地资源。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进入市场交易,享受和国有土地同等权利,能为吸引城市资本、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添强劲动力。”许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发利用和所有者权益科科长刘柏涛介绍。
不止于此,改革正赋能于许昌各个试点领域——
大力推动科研院所、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建立互利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农业技术转移转化;
修订完善“许昌英才计划”3.0版政策体系,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268名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开展科技服务,选派156名专家人才到基层挂职,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初见成效;
实施“数商兴农”行动,创建省级以上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3个,淘宝镇、村数量均居河南省第2位;
推进基础设施城乡一体,所有建制行政村全部实现通硬化路、通客车目标,乡镇二级以上公路连通比例达到96.1%;
实行城镇零门槛落户政策,推动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近年来,许昌市深化“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的做法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探索城乡融合新模式的许昌实践”入选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
鼓起城乡“钱袋子”
“谁承想,俺村也能吃上‘旅游饭’!”忆往昔,张家庄村民杨胜辉感慨道。
张家庄村位于禹州市鸠山镇西部的大山深处,曾是省定贫困村。近年来,在市县两级的大力扶持下,这个小山村依托原生态的山水风光,修路、硬化、通车,改造依山而建的错落民居,努力打造好春季槐花节、秋季红叶节两个旅游品牌,每年旅游综合收入逾百万元。
行走在许昌大地,活力跃动的景象处处呈现:
襄城县紫云镇雷洞村,红石渡槽穿村而过,民居古朴有序,民宿小院整洁,每年旅游综合收入已逾300万元,一改往日“吃水难、住房难、行路难”的“三难村”形象;
鄢陵县张桥镇裴庄村,一朵菊花,一杯清茶,满室飘香,应季时总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花赏景。该村近年来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菊花种植,通过“菊花经济”带动乡村旅游,形成了集赏花、垂钓、菊花茶加工、彩箱包装、杂果采摘及民宿体验于一体的农旅产业……
如今,许昌有力有序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全市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56%以上。
一面是景美如画、游人如织的乡野,一面是优势突出、集群成势的产业,许昌不断做大“蛋糕”、推进城乡各美共美。
近年来,许昌市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先行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支撑,聚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篇布局未来产业,研究出台十大产业集群、16个重点产业链培育方案,分产业链制定行动方案。
目前,许昌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7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88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2家,数量均居河南省第一方阵,为提振乡村产业筑牢了创新支撑。
许昌市委书记史根治介绍,许昌牢固树立市域一体理念,全面落实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点任务,协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在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要素保障等方面全面发力。未来,许昌市将着眼于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城乡差距显著缩小,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典范。
(参与采写:高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