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宜兴:变“土特产”为富民增收“金招牌”
2024-11-29 来源:经济参考网

  11月28日至12月1日,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广州举办。宜兴土特产精彩亮相“大湾区”。近年来,宜兴市坚持做好“土特产”文章,在用好乡土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持续精准发力,逐步把“土特产”打造成了富民增收的“金招牌”。

  依托科技,用好“土”的资源

  宜兴是苏南地区最大的农业板块,也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米袋子”。近年来,宜兴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基础设施不断优化,粮食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力度不断加大。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2.25万亩。

  在切实守牢耕地保护红线的同时,一系列先进农技的运用,让稻米品质更加绿色安全。该市编制的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地方标准,推广面积1.5万亩,在江苏省范围内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侧深施肥技术“宜兴经验”。该技术和常规施肥相比,每亩减纯氮25%至30%,氮肥利用率提升至40%以上,氨挥发减排50%,径流氮减排30%,实现了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

  随着农业信息化新浪潮的奔涌,数字化建设成果也化身“新农资”,让农业生长力加速提升。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宜兴市丁蜀镇莲花荡农场演绎了智慧化种植的“升级版”,植物生长的每个周期都有信息化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精确把关。

  目前,农业物联网建设已在陶都广袤田野接上了“地气”,成功覆盖大田种植、水产养殖、设施园艺、茶叶生产、乡村旅游等多个领域,农业生产方式朝着可控可调可视的精确化方向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探索了一条新道路。

  培育品牌,突出“特”的属性

  近年来,宜兴市把实施“品牌强农、营销富民”工程作为促进乡村振兴新引擎,积极构建农业品牌建设长效机制,并将发展潜力大、产业实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产品品牌纳入目录管理,着力培育“宜”字号特色农业品牌新集群,打造了一批具有产业领先优势,市场潜力大、营销技能强、文化底蕴深的农业品牌主体。

  在品牌打造过程中,宜兴市坚持把质量兴农作为第一要务,尤其在茶叶、百合、螃蟹等最具宜兴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种植养殖、加工过程中推行全程质量管理,不断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通过制定“宜兴红”茶地方标准,开展茶树良种改造,建立清洁化生产车间,严格质量管理,认证绿色有机食品红茶58只。

  “宜兴大闸蟹”养殖过程制定江苏省地方标准和无锡市地方标准各一项,产品质量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及出入境检验检疫标准,成功创建无锡地区首个“江苏省大闸蟹出口示范基地”。

  截至目前,乾红·早春茶、晴兰、九香翠芽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宜兴红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宜兴大闸蟹等14个品牌入选江苏农业品牌目录。全市39个企业产品品牌纳入无锡市级以上农业品牌目录,涵盖优质稻米、精细蔬菜、特色果品、名优茶叶、特种水产和花卉园艺等六大特色主导产业。

  拉长链条,提升“融”的效益

  将“出圈”的生态旅游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相结合,以特色茶坊为点、环湖路为线,串起环湖万亩茶园,宜兴正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突出茶文化的内涵,让茶旅融合焕发出勃勃生机。

  湖㳇茶旅风情小镇是原省旅游局确定的首批13家旅游风情小镇创建单位之一。由原国营茶厂改制而建成的阳羡贡茶院,吸引着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游客。贡茶院“掌门人”贾晶超从小与茶为伴,接手贡茶院后,将茶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打造茶旅融合的创新之地。如今,来湖㳇镇探寻感受茶文化,已成为不少人的旅游必选项。

  通过深度融合,该镇还把春季采茶游,延续到了秋冬季节,通过以茶为媒,开展茶艺、茶道等培训活动,向游客普及饮茶养壶、茶树鉴别、茶叶储存等技巧知识,各大茶场四季“春意满园”,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茶叶销售上亿元。茶旅融合,让青青茶山变成致富金山,带动更多茶农稳定增收、脱贫致富。位于太华镇的珍香茶场多年来通过土地流转联结的农户有700多户,每年支付的土地流转费用就能让每户家庭增收5000余元。

  目前,宜兴市休闲农业年产值达15亿元,年接待游客近1200万人次。丁蜀西望村、湖㳇张阳村、万石后洪村、西渚白塔村成功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肖文)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