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记者手记|民族文化撬开“冰雪热”新大门
2024-11-25 作者:贺书琛 来源:经济参考报

  内蒙古的冰天雪地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在广袤的呼伦贝尔雪原上,老舍笔下的“天下第一曲水”莫尔格勒河仿佛一笔挥毫写意,九曲回肠的墨水在纯白背景中晕染开来。

  在银装素裹的大兴安岭中,雾凇美景晶莹剔透,鄂温克族饲养的驯鹿摇着铃铛沿着林间小径踱步。

  在零下30摄氏度的阿尔山,不冻河的水下绿意盎然、岸上冰封雪盖,不远处零上40摄氏度的天然温泉还冒着热气。

  内蒙古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太阳从东部的呼伦贝尔升起,两小时以后才能照到西部的额济纳。118万多平方公里大地上,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之下,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这个冬天,内蒙古相比往年提早40天,打开了冰雪世界的大门。独特的文化魅力,让这片冰天雪地焕发新彩。

  森林里,驯鹿拉着花车,为天南地北的新婚夫妻送上鄂温克族使鹿部落的传统祝福,让一场如童话般的雪中森林婚礼在美好回忆里定格。

  列车上,游客没有想到,乌兰牧骑队员将原汁原味的特色文艺表演送到眼前,一路欢笑一路歌,刚踏上旅途就进入了“歌的故乡”。

  火山下,千人火锅沸腾,纯正的内蒙古羊肉令人食指大动,时刻提醒味蕾什么是来自草原的天然味道。

  内蒙古将独特的民族风情写进冰雪旅游。

  鄂伦春族冰雪“伊萨仁”、莫力达瓦冰钓、敖鲁古雅迁徙等民俗活动彰显文化魅力;探访鄂温克猎民点、“我在草原有个家”牧户游、“做一天鄂伦春人”“做一天林业工人”等特色活动,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民风民俗;西乌乞亚“撮罗子”营地、腾克达斡尔民俗村、鄂伦春拓跋鲜卑园、阿荣旗东光朝鲜族民俗村、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等地,成为游客心心念念的“打卡点”。

  不仅利用已有的文化特色推陈出新,内蒙古还在培育新特点。

  呼伦贝尔将继续推出冬季英雄会,以冰天雪地检验汽车的极致性能,汽车正在悄然成为冬日呼伦贝尔的主题词之一;乌兰察布面向年轻人喜爱的潮流文化,打造乌兰哈达“火山之夜”,“赏火山雪景、燃璀璨烟花、观浩瀚星空、玩最潮电音”让现代文化和自然美景充分结合;各地都将举办的冰雪那达慕,将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变成了火热的旅游品牌,成了可持续、可观赏、可体验的全新旅游产品,拓宽了冬季旅游的维度。

  只有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才能经得起品嚼,让游客慢下来、停下来、住下来。记者采访中发现,这个冰雪旅游季,游客口中对内蒙古的评价词语,从简单的“好看”变为了十分的“过瘾”。

  越冷越上瘾,越冷越有瘾。冬天的内蒙古不仅有壮阔的雪国美景,还多了许多令人上瘾的“打开方式”。在“中国冷极”与南极企鹅共同感受林区居民极寒生活,在呼伦贝尔城区感受踩着雪板穿城而过的快乐,在阿尔山的温泉感受大自然神奇的极致冰火对比,在“中国最大一块冰”呼伦湖感受生态治理的累累硕果……

  冷得过瘾,热情上瘾。洒汗成瘾,歌声有瘾。

  内蒙古以文化特色,撬开了冰雪宝藏的冰山一角。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冷资源”,在文化魅力和浓郁特色彰显下,释放出更为多元的市场活力,让内蒙古的冬天有了更多可能性,也让游客对北疆大地有了更多“上头”的理由。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