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一城宋韵满目新——开封“以文兴城”发展纪实
2024-10-18 记者 李俊 袁月明 来源:经济参考报

  看见中国

  开封的秋,总是伴随着洋溢全城的菊香而来。

  10月18日,一年一度的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拉开帷幕。滟滟秋菊,似锦如海,游人穿梭其间,赏菊花、饮菊茶、品菊宴……微风过处,好不热闹。

  在中国一众古都之中,很少像开封这样,曾无比辉煌,又一度落寞。

  历史上,这里作为八朝都会,留存下4000余年的文明轨迹、沧海桑田;却也因摆荡的黄河几度被掩埋,屡毁屡建、生生不息。

  这里孕育出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一幅《清明上河图》、一本《东京梦华录》,定格“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绝代风华,引人心向往之。

  “开”寓意开拓创新,“封”寓意坚守传承。以文润城、以文兴城,时至今日,流淌一千余年的悠长宋韵,仍氤氲在开封城的街头巷尾,并不断给予其向新而生的力量。

开封城墙全景照。资料照片

  古城保护一以贯之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在开封古城西门大梁门上时,家住城墙根儿的马大爷,早已带着“自制装备”,在不远处的广场地面上挥洒下数行大字。“自学几笔米芾的书法,陶冶陶冶情操。”马大爷乐呵呵地说。

  大梁门旁,沿古马道拾级而上,迎着朝阳极目四望,开封老城区便尽收眼底——

  城中,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仿古建筑,勾画出一道矮矮的城市天际线,红墙黄瓦,斗拱飞檐,让人顿生“时光折叠”之感。

  四周,全长14.4公里的古城墙早已贯通,青砖墁地,掩映在葱茏的树影间——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长度仅次于南京城墙。

  “多年前,可想象不到老城墙能这么漂亮。”原开封城墙文物保护管理所负责人周璐,是土生土长的开封人,几十年来,他亲历了老城墙的一路“蜕变”。

  “童年时期,老城墙留给我的印象就是荒凉、破败、脏乱差。”周璐回忆道,“2007年以前,我和同事在城墙上巡逻时,也是满眼‘荒草萋萋’,经常深一脚、浅一脚,时刻提心吊胆,生怕一个不小心从某个暗坑掉下去。”

  城墙本体保护修缮、周边环境整治提升、环城公园打造……这是一场耗时十余年、总投入数十亿元的“攻坚”。直到2021年,开封古城墙焕然一新,“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一样。”周璐说。

  古城墙的“华丽变身”,是近二十年来,开封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基础上,打造“全城一景”、擦亮文化底色、留住古城韵味的缩影。

  2006年,开封市编制完成《宋都古城风貌保护与重现工程规划》,定下在老城“小式建筑、限高15米、灰色基调、宋式仿古”,在新区“严格控制风格、高度、容积率,利用屋顶、桥梁、路灯等,尽可能‘插花’体现‘新宋风’”的总要求。

  一直到今天,上述“规矩”仍被开封人一以贯之地坚守着,力争在古城保护与城市更新中,保持敬畏、不留遗憾。

  “作为古文化特色突出的古都,究竟在古都与现代化城市之间,舍谁取谁,总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曾任方塘智库区域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的叶然直言,“古城的未来不仅在现代化,也在历史感的重塑,在新旧平衡中,寻找更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思路。”

  曾经,在各地争相建设“摩天大楼”、追求“国际范儿”的时候,开封坚持“地上限高、地下控深”,以期保持完整的城市格局和历史风貌,由此导致在一定时期内,开封的城市发展看起来似乎总是很“慢”,甚至一度被外界追问“开封何时开‘封’”。

  如今,文化所带来的更为深沉而持久的力量,正为开封在城市“竞赛”中实现“弯道超车”,提供直接而重要的支撑。

  “文化和经济相辅相成,守好一城文化底蕴,建设自己的家园,怎么能讲牺牲呢?自豪还来不及!”周璐说出了开封人的心声。

小朋友在诵读国学经典篇章。记者 鲁鹏 摄

  城水相依盛景重现

  闲暇时,开封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王振豫,喜欢顺着流水的轨迹在开封老城区骑行。开封府、包公祠、龙亭、铁塔……散落在城市各处的宋文化地标,被粼粼的水波有机勾连为整体,重现“北方水城”的盛景。

  向历史深处望去,数千年来,这座黄河岸边的中原城市,其兴衰荣辱都和水息息相关。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魏惠王为避强秦,将都城从安邑(今山西运城夏县一带)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在此营建都城、开凿鸿沟,成就了开封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一抹高光时刻。

  到了北宋,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四水贯都”,交织纵横的河道水网与繁忙发达的漕运,构筑起王朝的生命线,也给开封带来了史无前例的辉煌,一座“人口逾百万,富丽甲天下”的国际性大都会屹立于汴河两岸。

  然而,因处于黄河“豆腐腰”最脆弱的位置,有记载以来,黄河开封段决口300余次,开封城先后7次被淹没,形成如今地下3米至12米处、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的“城摞城”奇观。

  历史的车轮滚滚,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北宋的繁华落幕后,由于水患、战乱等多种原因,开封同汴河一道,再不复旧日荣光。

  “在我小时候,开封城内的水系并不像现在这样整体连通,不少地方甚至河道淤积、水体黑臭。”王振豫说。

  水脉蕴文脉,水运即城运。

  2011年,开封编制《开封市水系总体规划》,因地制宜提出治水思路。恰好在次年,王振豫入职开封文投集团,参与并见证开封“死水变活、污水变清”“湖河牵手、绿水绕城”。

  “在古城墙围合的13平方公里老城区内,开挖河道,将包公湖、龙亭湖、铁塔湖等五湖连接起来,并沿水系进行景观提升,打造文化带。”王振豫介绍。

  而在老城区外,开封还谋划了全长28.6公里、总投资37.5亿元的“一渠六河”连通综合治理工程:通过西干渠引黄河水入汴西湖,经涧水河到东、西、南护城河,最后注入惠济河,河水一路向东汇入淮河。

  2020年,“一渠六河”工程全线通水,由此连通开封的老城和新城,也连通了黄河、淮河两大流域。

  一川清流,两岸锦绣。

  如今,乘画舫在大宋御河上夜游,成为远近游客感受“东京梦华”的绝佳去处。华灯映水,诗词绕耳,一座座以宋代名桥为原型仿建的桥梁从眼前滑过,桨声灯影里,人若画中游。

演员在清明上河园景区巡游表演。新华社发

  文明根脉风雅千年

  “1995年,我来开封求学,看到宋都御街的雕梁画栋,瞬间被这个城市征服。”虽然已近天命之年,开封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刘海永每每回忆起与开封城的第一次相遇,那种被“击中”的感觉,仍会让他内心悸动,“当时就想,一定要为这个城市做点什么。”

  从去图书馆手抄文献,到去旧书摊寻觅旧本,刘海永一头扎进对开封历史文化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之中,以期“用故纸拼出古城开封的背影”,三十年来,热情不减,已出版《开封传:夷门自古帝王州》《一座城的人文秘境》等共计11本著作。

  “前些时间我研究《清明上河图》,发现虹桥边一个小摊位上,两名闲客正在玩一款名叫‘推枣磨’的桌面游戏。北宋画家苏汉臣的《秋庭婴戏图》中,也描绘了类似的游戏场景。”刘海永说,“现代开封人还玩这游戏哩!宋文化的生命力,由此可见一斑。”

  在开封,像刘海永这样努力“打捞”古都文化“遗珍”、传扬古都文化记忆的市民比比皆是,“汴梁老王”王建军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王建军的镜头下,一砖一瓦一胡同,一池一水一亭台,都蕴含着别样的意趣,都是历史绵延起伏的注脚。

  “千年时光荏苒,开封的城市中轴线始终未变,铁塔、繁塔依然挺立,听大河奔腾,看云卷云舒。”王建军说。

  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文化,风起开封。这风,一直吹拂至今,赋予这座城及城中人独一无二的气度与秉性。

  开封之雅,在于官窑炉火中,幻化而出的一抹天青;在于寻常百姓家,氤氲缭绕的文墨香气;在于不经意抬头时,树影间摇曳的鱼龙灯;也在于一个转身之际,在街角的“口袋公园”里就能邂逅东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传世佳句。

  开封之趣,在于朱仙镇憨态可掬的木版年画;在于大小茶馆中“七汤点茶”的惊艳技艺;在于双龙巷里,“老字号”琳琅满目的国潮集市;也在于夜幕降临时,鼓楼四周喧嚣的夜市摊位间升腾而起的人间烟火气。

  雅趣之间,文脉赓续,早已渗入开封城的每一寸肌理,融入开封人的每一日生活。

  如今,沿着开封中轴线一路漫游,可谓“举步图籍中,开目古今间”:御街、樊楼、州桥……移步换景,一眼千年。

  “州桥遗址出土的巨幅石雕壁画,与《东京梦华录》所载‘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高度吻合。”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王三营总会忍不住畅想,“或许我们和苏轼、欧阳修、王安石,脚踏过同一块石板,望见过同一轮明月。”

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 记者 吴刚 摄

  文化立方体月异日新

  在虚拟角色的带领下,从流光四溢的数字大门进入“琴”境,只见半空中,身着白衣的男子轻抚古琴,时而如鹤入长空,时而如雪覆四野。往前走,黑白空间内的书者舞动长袖,虚空挥毫,在数字装置的加持下,苍劲有力的宋书跃然眼前……

  不久前,清明上河园景区推出全国首个宋文化沉浸式奇幻赏《爱·雅宋》,通过“琴”“棋”“书”“画”“天问”五重场景,建构起别样的“大宋世界”。

  “我们探索运用AI科技诠释宋代美学,将宋文化进一步创新表达。”清明上河园景区工作人员邢潇月表示,“科技+文旅+游乐+演艺”,为游客带来更新奇、更沉浸的游览体验。

  总有人慨叹,开封是一座失落的“都”。

  君不见,近年来,这里正悄然嬗变,成为一座新潮的“城”。

  深入挖掘宋文化元素、积极打造宋文化品牌、持续做强宋文化产业……悠悠宋风,不仅繁华了开封的过去,也繁荣了开封今天的文旅市场:

  在开封博物馆,偌大的环形数字屏幕上,是巨幅动态版《清明上河图》:汴河水流潺潺、漕船往来,街上人来人往、活灵活现。

  在开封府景区全息剧场,虚实交互的舞台上演绎千年前的谜案,游客裸眼“穿越”,亲临“包大人”断案第一现场。

  古马道遗址旁,依托声光电技术打造的数字实景沙盘与3D沉浸式空间,让今人得以一览古城墙的前世今生。

  ……

  文化与科技正不断突破边界,走向深度融合,带来更多优质的文旅产品供给,也在厚积薄发的开封,激发出历久弥新的文化吸引力。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开封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759.13万人次,实现文旅综合收入53.03亿元。”开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陈连富介绍。

  这是一份亮眼的文旅“成绩单”。在开封17家国家3A级以上景区中,有14家以“宋文化”为主题,可观赏、可感知、可体验宋韵的场景不断“上新”。

  而按照《开封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描绘的蓝图,开封将全面建设“中华宋文化核心展示地、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大运河文化带重要节点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力打造“一城宋韵 东京梦华”文化立方体。

  当前,“地下考古东京城、地上真实开封城、云上数字大宋城”的立体多元展示格局蔚然已成,产城融合、景城共生、主客共享的“大古都全域旅游”方兴未艾。开封,正以“开”的姿态、凭“封”的坚守,不断破茧、起飞。

  恰如一位作家在《五城记》中写到的:“它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宋代……眉眼间仍然器宇非凡”。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