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镇的新发地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伴着机器的轰鸣声,一张张图案精美的地毯“走”下生产线。工人们全力投入到紧张而繁忙的生产中,一垛垛成品地毯被贴签装箱,准备发往世界各地。
周新亮是这家企业的负责人,64岁的他依然坚持在生产一线。去年,公司各类地毯出口额5000多万元,覆盖欧盟、日本、澳洲等国家和地区,在镇里小有名气。
坐落于武清区东北部的崔黄口镇,拥有超百年的地毯生产历史,与美国的道尔顿、土耳其的加济安泰普齐名,被誉为世界地毯产业三大聚集区。
身处“地毯之乡”,周新亮从小耳濡目染,从长辈那里习得了一些地毯制作技艺。参加工作后,周新亮主动申请从镇里的行政岗位调往地毯厂上班,跟着老师傅学技术,去外贸公司跑订单。“那时候,手扎的‘女毯’、刀砍的‘男毯’,是主要产品。”
周新亮真正开始创业是在1998年。当时,乡镇企业改革,周新亮决定下海自己干。
参加展会跑市场、不断改进织毯技术、针对用户需求推出新产品……回顾自己的创业经历,周新亮认为,地毯行业面对的是国际大市场,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关键在于与时俱进。
“地毯行业基本上10年一个周期。”周新亮说,从纯手工制作到用缝纫机扎,再到3D打印,最初每人每天只能织0.8平方英尺,现在流水线作业,合每人每天100平方米,平均5秒钟织出一张地毯。
几十年来,崔黄口镇涌现一批像周新亮一样的开拓者,“织”好一张地毯,成功走出国门。当地逐渐形成了图案设计、原材料集散、加工制造、物流仓储等全链条集聚优势。
崔黄口镇副镇长龚建兴介绍,全镇目前共有地毯企业1200余家,每年地毯产量上亿张,出口量占全国的40%、天津市的80%。崔黄口镇约有2.5万人从事地毯生产,占全镇人口的48%,“一镇一业”名副其实。
“同样一条地毯,我们的销售价可能比其他地区的成本价还要低。这就是崔黄口地毯的核心优势。”从事地毯行业30年的天津中冠地毯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建友说。
近年来,“热转印”工艺地毯以价格低、生产速度快等优势,迅速成为崔黄口镇地毯的主流产品。然而,由此带来了同质化、低端化现象,外部环境稍有“风吹草动”,许多企业便遭受直接冲击。
崔黄口镇党委书记张宏瑛认识到,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首先,传统优势不能丢,要把全镇1200多家地毯企业拧成一股绳。”他说。
在全面梳理全镇产业布局后,崔黄口镇决定补齐产业链短板,鼓励企业差异化发展。“在镇里的支持下,我们计划新增年加工4万吨涤纶长丝机织布项目,让企业在‘家门口’用上咱们自己的材料。”天津安芝金林地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方林说。
同时,崔黄口镇已与清华大学、中央美院、天津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破解企业生产工艺难题,一些新材料、新技术赋予了地毯新功能,已初步获得市场认可。
龚建兴介绍说,今年以来,镇里还组织企业“出海”参加德国汉诺威展会、广交会等国内外大型展会,达成意向订单1.3亿元,实现了合作共赢。
不仅如此,崔黄口镇正在探索产业、消费、文化全面发展。“过去,镇里多数企业只做外贸,导致‘地毯之乡’只有行业认可度,没有社会知名度。”崔黄口镇镇长孙伟说,崔黄口镇不仅要做地毯生产中心,还要成为消费中心。
去年10月,崔黄口镇建成“织采宫——崔黄口国际地毯文化展览馆”,弥补了国内地毯领域专项展览馆的空白。
在“织采宫”展厅一层,有一块壁毯格外醒目,它就是我国送给联合国的国礼“长城”壁毯的小样,出自天津地毯二厂,其中蕴含着崔黄口地毯匠人的功劳。
“建一座‘织采宫’,不仅是为了展示历史,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张宏瑛说,崔黄口镇将发挥好“织采宫”的窗口作用,传承地毯技艺,提供地毯文化体验,打造地毯文化交流平台,实现以地毯为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
许多企业已趁势开启了新业务。天津世朗地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勇已经尝到了甜头。“企业不再局限于做进口贸易,同时也将世界各地的地毯买进来,并面向国内市场提供定制化生产服务,实现了‘买全球、卖全国’。”
“地毯铺就了崔黄口镇的‘出海路’,也凝结了当地百姓的致富梦想。”出生于崔黄口镇的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薄文广认为,专注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是崔黄口镇过去几十年的成功经验,也是未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
张宏瑛表示,站在新的起点,崔黄口镇将以地毯产业为依托,以产聚才,以文兴业,推动各类优质资源融合汇聚,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