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弘扬科学家精神
2024-09-12 作者:周勇 来源:经济参考报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精神的力量,尤其是科学家精神。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于突破创新,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科学家精神

  首先,突破基础前沿高端技术需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不断融入全球体系,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科学技术水平大为提高。当前,我国中低层次产业技术已经迎头赶上,但基础、前沿、核心、高层次技术仍然有待突破,还存在众多卡脖子环节和领域,这些只有通过自主研发来获取。我国已经培养了一批实干、面向市场、应用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但要取得科学大发现,实现技术的高端、核心突破,尤其是尽快突破一些产业技术瓶颈,仅有操作和组装思维的工程技术人员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志向更加宏大、研究更加深入、能够独立自主、引领科学前沿的科学家,让他们担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任。广大科研工作者需要坚持自主创新,通过弘扬科学家精神,追求博大精深的科学世界,尽快成长为世界一流科学家。

  其次,保持制造业优势需要弘扬科学家精神。我国已经成长为世界工厂,拥有世界上工业门类最为齐全,规模最为庞大、产业链配套最为多样的制造业体系。制造业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累起来的巨大国际竞争优势,对增强综合国力,抵御国际风险,谋求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当前需要继续保持乃至进一步扩大我国制造业优势,一方面要继续巩固传统制造业基础,另一方面要升级现代高端制造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以关键核心技术来把控、牵引技术体系,占据技术链、产业链发展的主动地位,确保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长期优势。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研发需要广大科研人员弘扬科学家精神,沉下心、一心向学、全力以赴、奋发进取。

  再次,培育科技人才需要弘扬科学家精神。随着科技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人类劳动更多由体力劳动转变为脑力劳动。社会生产需要更密集投入知识、技术等智力要素,而且随着生产过程中的知识含量越来越多、流程环节越来越复杂化,特别是信息化、智能化发展,高水平教育、高端科技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生产力变迁的关键因素。教育培养人才,高水平教育需要传播科学家文化,锻炼科学家素质。人才是科学技术劳动者,尤其高水平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劳动者要素,为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持续进步,文化传承创新,各项事业继往开来,需要培养、造就有科学家精神的高层次接班人。

  要创造充分条件让更多年轻人从事科研工作,推进科学技术发展,以核心技术突破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产业竞争力。要提高年轻人的科学素质,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让他们愿意在科学海洋里遨游,实现科研价值。对于新进入科研领域,有潜力、愿意奋斗的年轻人,要为他们创造基本的物质条件,培养他们的科学家素质,让他们在科学家精神的引领下,坚持攻坚克难,勇攀科学高峰。

  多维打造我国科学家精神

  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需要重新构建科学文化体系,打造坚定的科学家精神。

  第一,从“人”的因素出发,打造具备科学家精神的群体。人是科学家精神的载体和能动因素。要打造科学家精神,首先要通过严格选拔,让具备科学家精神,拥有科学家能力或者潜质的人才进入科研队伍。要把那些支持科研、热爱科研、追求卓越的人选拔进科研队伍,通过同类共聚、趣味相投、彼此促进来培育、发展、巩固科学家精神。对于科研行政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可以不直接搞科研,但必须认同科研,支持科研,尊重科学家,当前我国在鼓励科研自由探索之外,也倡导有组织科研,要整合核心科研、辅助科研人员,在科学原则指引下,科学家精神鼓舞下,形成强大的科学精神力量,勇攀科学高峰。有科学家精神的人在一起,就会形成强大的科学精神力量。

  第二,从素养出发,打造科学家精神。素养是科学家精神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因素。科学家精神是一种高级素养,爱学习、喜欢动脑筋、积极解决问题等都是人的良好素养,但并不一定是科学素养,更不一定是科学家素养。以解决问题为例,可以是日常解决经验性的家庭小问题,也可以是通过一定组织和技术,解决家庭消费产品的工艺创新问题,还可以是通过严格的科学范式,改变家庭生活和工作形态。第一种是用简单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是手艺人所为,第二种是用现成的理论加一定实用创新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是工程师所为,第三种是用新的理论并引发颠覆式创新,解决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创新是一种素养,并非人人与生俱来,需要后天逐步培养。尤其科学家精神,没有一定知识基础、对科学本身的理解、研究能力,和对事物的巨大好奇,是不可能形成的。良好的科学素养培育需要从青少年开始,嵌入中小学课程学习体系之中,并落实到实践教学内容之中。年轻人理想信念体系中要有科学家精神的位置,在大学,尤其是硕博阶段,要将科学家精神作为学风建设、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在毕业后的人才招聘中,科研单位应将有无科学家素养作为必要条件。

  第三,从规制出发,打造科学家精神的边界。科学家精神不是虚无缥缈的,它有确定的内容,并有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内心有无科学家精神,总能够在外在表现中得到体现。要推动某项事业发展,恰当的规章不可或缺,打造科学家精神毫无疑问是一项重大事业,同样需要建章立制,比如需要对科研人员的精神风气进行约束,对真正的科学家精神进行鉴定,对伪科学家精神进行判定。精神追求往往发自内心,较少显性化,这也是精神追求的本质决定。比如一个人内心有高尚追求,就不会过多在意于物,借助于物,以证明自己、标示自己。同时先进的精神追求是无限的,所以直接从精神定边界还很有限,只可能确定一些理念标准,如严格求证,追求卓越等。另外,也应看到,精神不足往往体现于一些物质追求上,外在追求能够反证内在精神,过多的物质追求无疑是与科学家精神相悖的,因此建立科学家精神边界,需要首先从非科学家行为入手,比如不得抄袭、虚报成果等。为规制角度打造好我国科学家精神边界,当前需要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有针对性推进科研分类评价,尤其在高层次人才评价上强化科学家精神衡量指标。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设人才强国背景下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