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人品如画 胸有乾坤
——记著名画家张守涛
2018-07-13 作者: 李照宇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张守涛,又名首涛,号雅宝堂主人。1945年生于北京,早年师从山水画大师胡佩衡,后就学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画风多样,以山水见长。现任北京中国画研究研究会副会长、中央书画院院士、中国美术家协会荣誉理事、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我国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教育家。

  世出书香 家风纯良

  初闻张守涛还是在一些报道和杂志上,只知道他是著名画家,有些陌生,大概是同大师的距离感罢了。那时对先生最深的印象来自于那幅《漓江清秀》,众山之间雾满漓江,轻舟远去白鹭南飞,好一派虚实相生的清秀景象。久而久之,也就对先生产生了兴趣。后来才了解到,张先生是著名文学家张爱玲的侄孙,并且曾师从山水大师胡佩衡先生。这一系列名头不得了,可终归不实,走不进一个真实的张守涛,直到我最近翻阅了先生的文集《守涛说画》,方才加深了对先生的了解。

  张先生出身于书香世家,祖父喜好收藏名人字画,书中谈到“我祖父和胡佩衡先生是好友,他们时常在一起喝茶小酌,谈书论画,吟诗下棋。有时祖父带着我一起去,时间长了,也就和胡先生很熟了。当时常和他们在一起的还有齐白石先生,赵朴初先生,秦仲文先生,宁斧成先生,马逸伯先生。”不难看出,张先生从小对书画艺术便有着卓越的天赋,而他的祖父也刻意对此进行了培养,多年之后,先生也感叹从小的优良家风带给他一生的财富。如今的先生已成大师,却依旧保持着他应有的气度与风骨,于此来说,应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艺从名师 博学重德

  不仅是胡佩衡先生,张先生也先后向侯及铭先生、齐白石先生及董寿平先生学习过。先生曾回忆说:“我和侯及铭先生相识五十多年,也是我向他学习绘画、学习做人的五十多年。在他身上我不但学会了很多绘画的知识,更学习到中国文人那种淡泊名利、温良恭俭的生活处世态度和高尚的品格。”对董寿平先生,张先生也有颇多感慨:“在和董寿平先生的交往中,我总感到是和一位慈祥而又学识渊博的长者在一起,他像是老师又像是朋友,更像是长辈,在他那里既能学到不少知识又能感受到一种前辈对晚辈的爱和呵护。”

  张守涛先生的山水画极富个性,秀美隽丽却清新优雅,荡气回肠又不失画意诗情,集大成者很难企及,都归功于名师的指点与引导。而先生对此却述之不多,笔墨却落在了对于人品人格的塑造及影响之中,这应当是先生颇为骄傲的地方。先生对于人品道德的推崇甚至胜过自己的作品,这才当是大家风范,就如同先生在《看齐白石先生作画》一文中所提到的“在胡佩衡、齐白石这些老一辈书画家的影响下,我与绘画也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对朋友的诚挚友谊对我的人生之路更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真诚处世,或许才是我们应当从先生的画中所看到的。先生纵使修养高深,学识渊博,而人品正直,画如其人,我想才是他最看重的品格。

  名不为利 舍只为德

  前几日,有前辈曾去拜访张守涛先生,回来后向我讲述,欣闻张先生古稀高龄依旧容光焕发、精神抖擞,最后还赠书一本,令我艳羡万分。期间我听到一些故事,印象深刻。

  众所周知先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且早已声名在外,求画求字之人自然络绎不绝。先生曾有一幅画卖了很好价钱,画廊老板请他多作一幅,可先生不肯,只因当时作画时是有感而发,洒脱而作,如今时过境迁,只能是平庸堆砌,怎能为利而作?于是不论老板出多高价钱先生就是不肯,费劲口舌终不如愿。先生虽然声名在外依旧保持着如此“士子风骨”,不得不让我们赞叹,相比那些沽名钓誉之辈,先生选择了回归本我,不争名利,这也是先生画作总是充满灵气的原因所在,画品即人品。

  对于舍得,先生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曾有人请先生书“舍得”二字,先生百般思索,终不应允。依先生看来,舍得舍得,舍后有得,俨然是为“得”才去“舍”,如此利己,应是贬义;而真正的大义应是不为“得”而“舍”,为的是一份操守和道德,所以这两个字应当分开,于是怎样都不肯写下这两字。先生对于人生已然顿悟,舍得之事本应自然,却可以升华,舍不为得,舍只为德,先生的境界之高由此也可见一斑。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最严驾考”反成部分驾校谋财之道

“最严驾考”反成部分驾校谋财之道

驾考难度升级的同时,个别“神通广大”的驾校考场却暗地里为考生提供包过服务,只要花费数千元,就能在考试现场提供“技术支持”,大玩潜规则牟取利益。

·同质化泛滥“杀伤”会展经济

降费提效 天津港“断腕”启动新一轮改革

降费提效 天津港“断腕”启动新一轮改革

不久前,天津港正式启动新一轮改革,降费提效是此番改革的主基调。天津港试图通过此举,在求得自身发展突破的同时,也为外贸进出口企业打造更为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

·建成世界一流黄金企业并非“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