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生意之外的另一个中国
2018-03-27 作者: 桂涛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中国“70后”作家路内应邀来到英国,参加利兹大学一个中国文学项目活动。

  路内曾在《收获》和《人民文学》等杂志发表长篇小说。他善于描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三线城市,写那里的工厂、工人。路内自己就曾是个工人,技校毕业后在糖精厂工作,见证了国企改制,十几年前开始写作。

  利兹大学的文学项目邀请路内来谈谈他的代表作《少年巴比伦》。这部小说被英国的一些书评人称为“中国的《麦田守望者》”,讲的是技校毕业的小城青年路小路孤独、无奈却又充满激情的成长经历,幽默却又让人笑中有泪。

  除了包括路内在内的四名华语文学作家外,活动组织者还邀请校内外的中国文学教授、专业文学翻译、中文专业在读博士生等一起来参加这次文学交流评论会,最远的从罗马尼亚专程赶来。这些人都懂中文,平时定期为这个文学评论项目的网站写书评。据说他们的评价对一本书在英语世界的销量有很大影响。

  路内介绍,《少年巴比伦》所述是他当年生活的一部分,这本关于蓝领工人的书是自己“比较适合翻译到英语世界”的几部作品之一,因为“它在表达一种中国经验,也有人类共性的东西”。他认为,西方对中国现在的一批年轻作家非常感兴趣,中国对西方也是,因为这些年轻人在表达和反思当下社会的现实。他笔下的年轻工人就经历了中国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的酸甜苦辣。

  利兹曾是英国工业革命重镇,曾痛苦地向服务业城市转型——就像今天的一些中国城市。路内走出利兹火车站,第一印象就是那些遗留下来的老红砖厂房,这让利兹看起来“有点像中国三线城市”。在路内的书里,英国人也读到中国和西方相同的地方。

  文学项目的组织者之一、利兹大学中国文学副教授蔚芳淑说,选择介绍路内,是因为她想让西方读者通过中国当代文学了解他们熟知的“生意与经济之外的另一个中国”,她觉得西方人只有通过读今天中国人读的小说、然后和中国人一同哭、一同笑,才能发现中西方的共同点,才不会理所当然地将中国视为“他者”。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能让西方人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中国。

  蔚芳淑说,大部分西方人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仅限于《红楼梦》这样的古典文学,大部分是悲剧,这让他们将中国文学与“眼泪”挂钩。而路内作品里的幽默经过翻译努力,很好地传递到英文文本中,这读起来很特别。

  其他讨论者们就书中的人物设置、语言等问题提问,一些译者还聊到了用美式英语还是英式英语翻译普通工人语言更合适等话题。一屋子人起劲讨论,屋外突降大雪,颇有些中国文化里得遇知音、快雪时晴的浪漫。

  讨论者们认为,要让更多当代中国文学作品被西方受众了解,两个方面至关重要:要有更多的文学评论、更多好的译者。

  路内的几本小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向西方推介。出版社对外合作部主任刘乔说,这样的活动可以让作者、译者、评介者和读者交流,一方面向海外精准推介中国好作家,另一方面也能培养更多译者。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银行保险公司疑“勾结” 老人500万“被保险”

银行保险公司疑“勾结” 老人500万“被保险”

家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王永发,近日终于向中国银行呼和浩特市呼和佳地支行和阳光人寿保险内蒙古分公司索回了属于自己的500万元本金及利息。

·动力电池二次利用百亿级市场待开发

家装“全流程陷阱”防不胜防

家装“全流程陷阱”防不胜防

由于家装消费专业性强、家装市场无序竞争等原因,消费者频频掉入家装陷阱,家装市场究竟有多少“不能说的秘密”?

·预付式消费失信商家能否“见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