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为解决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间的矛盾,我国多地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然而,有专家指出,目前国内外的生态城市规划尚不成熟,各国规划师应该增进交流,互鉴经验。
在近日举行的“对话——中英视野下的生态可持续规划”研讨会上,英国卡迪夫大学中英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于立指出,生态城市的建设与规划是对过去100多年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模式的反思,是试图解决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探索性创新。
“国内很多城市虽然意识到了化石能源的消耗引发的诸如气候变暖、臭氧减少、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但是提出‘低碳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发展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独有的发展问题。”于立说。
于立以巴西库里蒂巴为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库里蒂巴是全巴西城镇化最快的城市,工业化导致其城市人口在20世纪70年代增加了两倍,城市垃圾急剧增加。从1983年开始,库里蒂巴政府就开始鼓励市民将垃圾分类搜集,并交给集散中心换取食品和用品,2公斤的可回收废弃物可以交换1公斤的食品或公共汽车票、图书、玩具等。通过这项运动,库里蒂巴的垃圾回收率达到95%,750吨可循环利用的废弃物被卖给了当地的工业。
于立认为,规划与建设生态城市不仅要重视环境保护和低碳节能发展,还应考虑本地的文化和风俗,包括建筑风格的规划与设计。
他引用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城镇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并建议规划师深入当地,体会最地道的风土人情,才能规划和设计出最有人情味、以人为本的城市。
他举例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在沙漠地带建设的新城市马斯达尔就充分体现了当地文化和传统。公共广场通过狭窄的林荫小道与住宅、餐馆、戏院和商店连接起来,提供以步行街为主的舒适环境。城内建筑采用传统的麦地那建筑风格,阿拉伯式的露天市场、风塔等体现了民族特色。
研讨会主办单位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分院的院长陈易表示,近十几年来,中国引进了很多西方城市规划理念与概念,无论是否适合中国的实践,都被“不遗余力”地推广和应用。诚然,规划非常需要学术创新,但它同时又是朴素的。
“南大规划院北京分院一直致力于将各种学术思潮和理念回归朴素的规划,使之成为真正解决问题的工具。”陈易说。
本次研讨会是该院与英国阿特金斯公司合作项目的一部分,双方签订了可持续城市合作的战略协议,共享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经验,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规划方案。
在研讨会上,英国阿特金斯公司低碳和可持续部门高级董事休伊特介绍了由英国外交及联邦事务部繁荣基金资助、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协同资助、该公司撰写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方法》,旨在为中国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提供一个新蓝图。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国外很多规划师和建筑师对我国的风水颇有研究,用以减少空调的使用,改善风道的设计。”于立说,“中外规划师应该多交流,多借鉴,取长补短,互促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