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象辑科技:挖掘天气的商业价值
2015-08-14 作者: 新华社中国特稿社 呼涛 来源: 经济参考报

  2015年,厄尔尼诺卷土重来,频发的异常天气扰动着天南地北中国人的工作和生活。天气的波动逐渐成为生活品质甚至安危冷暖的重要影响因素,大家越来越渴望去捕捉甚至预知它的动向。

  创业团队“象辑科技”悄然在北京起步,并以超乎常规的速度获得千万级别天使轮投资。这群专业背景强大的年轻人决心投身一场有意思且有价值的创业——实现气象服务的双向交互,让有温度的定制气象体验直达人心。

  “象辑要实现的是气象服务从单向到交互的变革,用预见未来的智慧为个人和企业发挥天气经济价值,规避风险。”象辑科技创始人兼CEO邱珩说。

  做商业气象服务公司

  北京西三环紫竹院公园旁,数十位气象极客、工程师正在埋头为城市里日渐壮大的跑步群体定

 
气温每上升1度,啤酒的销量增加5-10%。三位年轻人,三罐啤酒,象辑科技由此诞生。 
制礼物——精细到公里、小时级别的气象服务,不仅提供湿度、温度和空气质量等跑步者特别关心的指标,还能根据个人需求提供定制天气服务。

  邱珩说,“朋友和投资人特别好奇我们为何敲碎央企‘金饭碗’来创业,追问最多的就是象辑在做的工作和传统的天气预报有什么区别,会带来什么创新的体验。他们马上就会得到答案!”

  去年此时,毕业于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的邱珩和毕业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林忠,正供职于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开发商——龙源电力,他们是公司内部风资源评估与研究的骨干气象分析师。

  为了给风电装置选址,邱珩在差不多四年的时间里,每年都会花上半年时间爬山做实地调查,捕捉着风的踪迹。他知道,风电装置的排布几乎决定了未来几十年关乎风电场“生死存亡”的经济价值,他也留意到,爬山者在山的不同高度感受到的温度、湿度都不同,“山中真有四季”。

  邱珩说,“一度效应”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商业企业的运营和普通人的生活。做风电的经历让他特别真切地知道气象的商业价值,而身边亲友对气象服务好像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个性化期待:年轻的爸爸妈妈特别想寻一个没有雾霾的天气带孩子出去玩,奔跑族、户外族、钓鱼爱好者们的需求也大为不同。

  终于,让“气象直达人心”的创业理念在2015年成为现实,有着梦想的一群年轻人走到一起——邱珩曾经的同事、有过气象局预报员经历的林忠成为象辑首席天气官;曾带领数十位工程师开发智慧能源管理体系的潘涛成为首席产品官。

  辞职创业,他们没给自己留退路。

  “在2013年,有天下班路上看到手机蹦出的一条新闻:孟山都9.3亿美元收购气象创业公司Climate。我当时就被触动了,气象服务有的做。”林忠说,一直以来埋藏在心里的创业念头在那一刻被点燃。

  那家创业公司是通过分析历史气象数据和土壤湿度数据为农业服务,而收购它的“农业巨头”正是看重它的数据分析能力。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都有体量很大的商业气象服务公司,但中国还没有。

  林忠说,气象的核心价值在于监测、预报和服务。随着极端天气频发,大家对预报服务的精细度需求越来越高。

  气象私人定制服务

  在“首席天气官”林忠的记忆里,留存着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和朋友去海边的一个小镇玩儿,在当地渔民家吃饭,看着女主人眼睛紧紧盯着电视天气预报。她说,每天到点她一定会看天气预报,主要关心沿海的天气情况,尤其是在“当家的出海捕鱼的时候”。这位渔妇告诉年轻的气象人说,每次“当家的”出海,都是她和孩子最担心的时候。

  林忠说,“在那一刻,我觉得准确的预测和信息的有效传递除了能够带来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让出海的人平平安安回家,让幸福永恒。”

  在调研中,这位天气官和同伴们听到更多对天气预报的个性化需求:准爸爸关心每天傍晚是否适合带着妻子去散步;旅游者想知道的不只是明天有阵雨或局部零星小雨,而是阵雨持续多久,那个局部具体在哪里;而风电、水电开发商要知道的也不只是风速有多大,而是不同时段的天气变化对发电量有多大影响。

  象辑对这些声音已经有了现实的回应:他们发布的名为“天气家”的APP就是与用户共同开发的互动气象服务。在最近更新的版本中,各地用户可以提出需求,比如“我是大连的,我关心雾”“我是江苏的,我关心风”。

  2015年夏天,象辑推出的天气家微信公众号也已经上线,可以查询7天逐小时的空气质量。这是中国首个7天逐小时空气质量预报平台,会向各类APP、门户网站开放接口。

  林忠说:“象辑作为一个初创的团队,在半年内就能实现这么多事,是因为我们是个有着‘气象基因’的专业团队,也得益于国内外多家云服务平台的支持。”

  他解释说,气象数据天然就是大数据,气象模型在运算的时候需要很大的计算量,但运算完成后设备又会闲置下来。IT基础建设成本非常之高,设备购置、电费、人力、房租对于初创型公司都是非常难以实现的。象辑通过使用云服务可以实现弹性的应用,节省了成本。

  除了云计算和大数据外,象辑还将在气象领域引入物联网技术,以便提供更加完善的私人定制服务,并建立全国的气象数据众包平台。

  为什么会更加完善呢?因为如果用国家公开的气象观测数据来提供个人定制化服务,有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意思。传统的天气预报都是针对一整个区域的平均预报,具体到个人所处的位置,难免会有偏差。象辑科技即将上线的智能硬件,WeatherLog随身气象站,以及接下来的一系列物联网产品,都将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个问题。它将帮用户监测实时的天气情况,提供直达人心的生活建议,预警突发的恶劣天气,给出最准确的个人天气预报。

  用户还可以选择是否共享天气数据到“云”上,让精准的天气服务于更多有需要的人。最后的数据共享,其实就是“众包”平台,也就是国外几家气象巨头正在大力推广的一个事情。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因为这个平台采集的数据越多,未来的天气预报就会越准确,越精细。

  这场“有温度”的创业不仅受到投资者和市场的关注,最近还成为创业圈里广受关注的项目。

  今年6月29日,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及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了第二届“华创杯”创新创业大赛,在这次规格较高的创业大赛中,入围决赛的10个项目大多集中在IT光电子、生物医药、TMT等新兴行业,邱珩凭借“智慧气象”项目一举战胜9位“海归”,夺得头筹。

  让天气更懂你

  在“天气家”APP没有上线之前,有朋友们会感慨,市场上现有的天气预报太多都是冷冰冰的数字,甚至偷懒到把最原始的云图、雷达图放上界面,它们真的是只为那些看得懂气象语言的开发者们开发的产品,而生活中对气象知之甚少的“小白们”只能看着这些数字而心生叹息,他们想看看天气,但是天气却不懂他们。

  象辑科技的气象极客们推翻了对标其他预报软件而设计的数据呈现界面,开始和天使用户们重新设计。所有面向用户的语言,都开始使用我们耳熟能详的话语;所有面向用户的图形,都开始使用我们常用的曲线和表盘。

  天气家1.0在4月底完成设计正式上线,独有的五轴图设计从五个天气维度向用户描述当前的天气,使用的语言都是贴合用户感受的文字。“偏热”、“起风”这样的文字,比冷冰冰的“32摄氏度、5m/s风速”更能让天气帮助我们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

  天气家1.0上线之后,象辑客服组织各地的天使用户加入“说说更懂你的天气该怎样”的讨论群,让爱生活爱分享爱天气的天使用户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有喜欢分享的用户说希望分享的图片更漂亮,于是天气家2.0和nextday共同合作,在分享页接入了最有风格的天气美景图。有出门查天气习惯的用户说,希望知道过会儿会不会下雨,能不能出门,于是天气家2.0有了基于实时位置的临近2小时的分钟级降水预报。有在户外活动的用户说,想知道野外某个不具名位置的天气,于是天气家2.0有了挪动地图精准定位的地址选择功能。

  正因为有了这些天使用户的呵护,天气家2.0在7月10日正式上线后,带来了更懂用户的天气服务,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用户数量已自然增长到5.5万左右。

  在天气家2.0上线之后,天使用户群的讨论持续发酵,天使们提了很多个性化的定制需求,有很多都是在兴趣活动中必需且愿意付费使用的。天气家2.1已根据这些定制需求做了产品功能规划,后续会在新版本上推出用户系统,并上架面向各类兴趣活动社群的定制天气服务产品,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在活动准备期购买服务获取保障,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有更懂自己、更贴心的天气相伴。

  挖掘天气的价值

  按照著名的“德尔菲气象定律”,企业的气象投入与产出比为1:98,即在气象信息上每投入1美元,便可得到98美元的经济回报。在中国,这一比例目前为1:40。

  气象是一个科技含量、使用价值和投入产出比都非常高的行业。国家气象局和国家统计局在2014年发布的调查表明,按需定制的公众气象服务市场价值达到2174.6亿元。

  隶属于中国气象局的华风集团研发部主任李强说,“中国人对于气象服务并不陌生,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气象局就开始在央视新闻联播之后为公众播报气象预报。时至今日,用户和国民经济对精细化、个性化的气象预报有着迫切的需求。”

  他说,华风集团决定和象辑科技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华风象辑(北京)气象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中国气象局推进气象服务市场化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让华风集团的资源和气象服务经验与象辑的数据分析、云计算优势结合。

  “双方将探索用市场化的手段发挥好技术力量、市场商业策略优势,繁荣中国气象服务市场,并逐步推向国际市场。”李强说。

  带着“气象基因”的象辑团队正在致力于为中国带来“更有温度、直达人心”的气象服务,让定制的气象服务融入运动、医疗、智能楼宇、交通物流和农业等。

  据介绍,象辑科技目前提供专业的天气服务主要针对三类群体,这也是公司目前主要的盈利来源:针对个人用户,提供定制化天气服务;针对互联网企业,提供API接口或者标准化预报页面,同时针对企业特定用户提供定制化天气服务,目前已经推出的服务涵盖旅游、户外运动以及医患人群;针对企业级客户,除了提供定制化的气象保障服务,还能提供基于SaaS互联网订购服务的气象云服务,根据需求动态计费,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用现在的时髦词汇讲,象辑是天然地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于一身的创业公司。”邱珩说,他更愿意告诉人们,这是一家用互联网手段为气象做服务的公司,为每个人和公司不同的需求来服务,来创造价值。

  ■相关链接

  让气象为经济服务

  据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潘进军介绍,气象大数据不仅可以让人们知道天气,更重要的是帮助企业从天气中减少损失或盈利。英国的气象服务已经全部商业化,每年影响的产业价值高达2600亿美元,美国达到1600亿美元,日本为100亿美元,而中国只有6亿美元,专业的气象数据服务在中国市场前景巨大。

  例如,借助大数据,人们能够更清楚地掌握天气对于零售业的影响。相关统计表明,流通类销售额的65%取决于天气,因为天气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心理,支配他们的消费行为。气温相差1摄氏度或降水量增减1毫米,反映到商场和客流及销量都有明显变化。这也就是经济学界所谓的“一度效应”。

  在德国,气温超过22摄氏度,啤酒开始劲销,气温再每上升1摄氏度,大瓶装的啤酒每天会多销230万瓶,德国气象公司由此开发了相关的“啤酒指数”。此外,还有乘车指数、冰激凌指数、泳装指数、食品霉变指数等,商家可据此提前制订生产营销计划。精明的商家根据天气预报的情况,就能提前确定库存和商品品种,以利用气温、降雨等变化增加销售量。

  通过物流数据平台上的各类实时气象信息,物流公司可以根据各路段的气象条件,选择运输路线、计算运输时间、调配运输资源。比如运载生鲜食品的冷链物流,将避开炎热天气,选择最快速的路线。消费者则可以跟踪自己的包裹由于哪个地方暴雨产生延误,得知具体到货时间。

  气象信息的应用在社会物流的环节中正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调研数据显示,国外知名物流公司DHL每天利用气象数据为其3000多个航班、上万辆运输车辆的运行进行保驾护航,DHL美国地区的副总裁曾说过“天气是一个价值连城的问题。”

  而在与气象密切相关的保险产品方面,类似赏月险、雾霾险、旅游雨雪险等互联网保险产品将层出不穷。历史和预测的气象数据,将帮助保险公司精算部门评估天气保险产品的可行性、定价、赔率等重要指标;基于实时监测的天气数据可为保险公司提供赔付指导。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MERS考验韩国政府应对能力

MERS考验韩国政府应对能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再次考验政府的快速应对能力,疫情爆发初期韩国政府的应对不力受到多方诟病,目前正面临新一轮防控形势的严峻考验。

惊心动魄24小时

1号店等电商退换货限制多

1号店等电商退换货限制多

在京东商城、苏宁易购、天猫、1号店和亚马逊这5家综合性购物平台购买了智能手环和家庭装洗衣液两种商品。综合来看, 1号店在退货政策执行上表现比较差。

椰岛鹿龟等51家酒企陷“伟哥”门